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打通职称制度难点痛点堵点
纪玉
  纪玉

  评职称,是一桩让很多人挂心乃至焦虑的事,尤其是碰上“拦路虎”时:“我日常工作中用不到外语,为什么还要考外语?”“我在基层一线主要从事实践性工作,没有精力和条件搞科研,怎么发论文?”……

  职称评审条件“一刀切”、不能充分反映专业技术能力等问题,长期为人诟病。作为一项人才评价和管理制度,职称制度到了不能不改变的时候。日前,上海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解决当前职称制度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职称回归其本质属性——专业与技术能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专业那么多,用一把尺子量,显然不合理。比如,设置考试和论文要求,初衷或许是为了增加硬性条件、避免人情操作,但如果只有表面的公平,牺牲的就是对人才的公正和科学评价。况且,这些“硬性条件”,本身能不能保证公平,也受到过质疑。像职称外语考试,就曝出过“代考”等舞弊事件。

  突出“以用为本”,加大工作业绩在职称评价中的权重,转变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课题的现象,进一步落实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不再作为本市职称评审申报的前置条件……此次改革的内容,具有相当的针对性,职称制度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有望解决和打通。对于具备实绩和能力,却因为一个个“拦路虎”而难以得到应有评价和待遇的人才,是一大利好。对于努力吸引汇聚人才、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城市来说,也是一大利好。人才评价制度,也是城市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出的贡献得到公正评价,这样的环境才有吸引力。

  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对职称制度改革的关注和期待,正说明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职称制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既保证公平公正,又充分科学地反映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不辜负人才,也不辜负时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四季
   第A09版:“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四季
   第A10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大学要提供更有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作为民生优先任务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举措落地
建成精细化管理标杆环保标兵
打通职称制度难点痛点堵点
新民晚报要闻A02打通职称制度难点痛点堵点 2018-05-22 2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