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路是本市东北角长白社区的一条小路,十分偏僻,路幅八九米。安图路的出名,是因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里有一个马路小商品市场。7年前,安图路市场因率先推出“五定”加自主管理而成为沪上马路市场规范管理的典型。不过,最近安图路市场又传出新闻:马路市场结束了历史使命,被街道关停,还路于民。安图路市场的“变迁”史,其中折射出上海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值得研究。
安图路马路摊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附近商业网点不多,因而有人推着装满服装鞋帽、日用小百货的小车,在此摆摊。在家门口就能买到针头线脑、拖把毛巾、锅碗瓢盆、龙头螺丝,而且价格低廉,居民们感到十分方便。看到马路设摊生意兴隆,许多卖菜卖鱼卖鸡的摊位也摆过来,污水横流,堵塞交通。为了环境的整洁和马路的有序,城管经常来此整治,摊贩看到就躲,城管一走则卷土重来。这段日子被小贩们称为“打游击”时期。
“猫鼠游戏”总不能一直玩下去。2011年,杨浦区长白街道提出了一个设想:把小摊贩收编为“准正规军”,尝试规范管理。这么做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小百货价格低廉、拾遗补缺,居民有需求;摊贩以此谋生多年,有不少是失业人员、低保对象,一概取缔,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为兼顾困难群体的生计和城市环境的有序,街道在安图路上开辟了“定时定点定人定业态”的疏导点,并由摊贩自己管理。
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举措,本报对此曾在头版进行了报道。当年在短短200米的小路上,90多个各色小摊生意红火。除了卖小百货、小五金的之外,还有缝纫摊、修鞋摊,小修小补很方便。而小摊贩们胸口都挂着吊牌。中午12点后,摊贩全部撤离,随手带走垃圾,人行道、马路整洁通畅,仿佛从未摆过摊一样。
安图路马路市场在部分居民以及摊贩的需求与环境有序之间,一度找到了平衡。不过,7年过去了,周边居民的诉求发生了变化,而社会治理也日趋精细化,这一“平衡”终于被打破了。
附近的小区相继落成,正对马路市场的小区也入住了大量居民。这些年,私家车也不断增加,居民对安图路小百货市场的感情五味杂陈,可谓“买的人爱,周围人恨”。近年来,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让居民怨声载道。这一切,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面对社区里发生的新变化,面对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社区管理者应该怎么办?正在全市开展的大调研,让街道干部沉下身子,听取各方群众意见。“百姓的需求不断改变,过去要便利,如今要环境,要求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问计于民。”在长白街道的大调研计划这样写道。先看居民的需求,现在电商、网购如此蓬勃发展,地摊上所卖的小百货,甚至没有的零碎物件,都可以在网上买到,并送到家里,便利程度、价格优势已超过马路市场。再看小贩的饭碗问题,街道对130多名小贩进行了梳理,发现确实以此为生、日常设摊的本社区居民有44人。街道将他们转到海城路市场的摊位,或想办法提供其他工作机会,保证收入来源。而且,有不少摊主已到了退休年龄,每月固定的养老金可以保障他们生活无忧。相反,大多数居民们对安图路恢复道路通行的需求非常强烈。
而从全市层面来看,经过这几年的环境大整治,绝大多数马路市场都已关闭,连名气更大的彭浦夜市也已不复存在,一些摊主办证后入室经营,目前上海依然存在的马路市场已屈指可数。于是,长白街道于几个月前作出了关闭安图路马路市场的决定。经过一段时期的解释和疏导工作,20年的市场,一夜关停。
那么,当年马路市场的存在是否合理?答案是肯定的。如今马路市场的关闭是否合理?答案也是肯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家的法治也更加健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活环境更有序、更优美,交通更通畅、更便利,已成为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沿街底楼居民破墙开店,又如老弄堂的民居卖小吃、奶茶,或者马路上的早点摊,以前曾因为一部分居民的就业需求而被允许,但现在则没有了存在的理由。今天,一切商业经营活动,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否则,就是对其他经营者的不公平。因此,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以人为本,更需法治考量。
安图路市场的变迁,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