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弹这张江南文化的名片
高博文
  高博文

  作为七零后的我,从小生活在石库门弄堂里,读初二那年竟然对评弹痴迷起来,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评弹团主办的青少年培训班,直到一九八七年考入戏校评弹班,至九一年毕业进团,到今天不觉三十余年过去了,我的评弹生涯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而成长的。回首那些年,老先生们劫后余生重上舞台,在幕后尽心尽力培育我们这些后生,历历在目,感恩不尽。这也是我始终没有离开评弹的初心所在。

  从学习长篇弹词《珍珠塔》开始,陈希安、饶一尘、赵开生、薛惠君等名家的悉心传授、提携,到杨振言、吴君玉、余红仙、江文兰等老艺术家亲自带我上台合作演出,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幸运儿,哪怕我自己鼓捣的那些新玩意儿,也得到他们的包容,还给了我不少建议。时间太快了,转眼我自己已过了不惑,奔向天命之年,看今朝曾经离去的同学回归了评弹,看到青年演员们的朝气蓬勃,当我们奔走在江南大地,当我带着《评弹与当代社会的缘》主题艺术讲座走进苏浙沪乃至北京、深圳、武汉、兰州及香港、台湾的大中小学时,心里充满着一股暖暖的欣慰。

  上海评弹团是评弹界最早成立,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院团。曾经拥有一大批流派创始人等名家大师。前辈们创造的辉煌业绩始终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榜样和动力。评弹的表演形式简洁、方便,灵动而活络,被誉为文艺轻骑兵,也被称之为“江南的乌兰牧骑”,我们既能够继承传统、传承经典,也擅于紧跟时代,创新创造。近年来,在“出人出书走正路”方针和“一团一策”具体方案的指导下,上海评弹团创作上演了不少优秀新作品,诸如评弹作家窦福龙创作的中篇评弹《林徽因》、我和郭力改编的《繁花》,吴新伯创编的中篇评话《战马赤兔》、陆锦花创作的短篇弹词《杰克与露丝》等等,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陈云同志曾经说:“新作品三分好就要鼓掌。”这一系列的艺术创新也代表了上海评弹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攀登不断进取的精神。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日趋壮大完善,评弹成了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为它形式简洁灵活,因地制宜,又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不少公共文化场馆都有评弹的常态化演出。曾经我们的演员在演出时,场子里客满坐不下,馆方只能开出旁边的教室,让其他观众坐进去,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满足他们。

  今天我们在创作排练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新作品《梁家河纪事》时,群策群力,充分发扬团队精神,集体去延安梁家河深扎,感受生活,努力创作。最近我们用这样一个感人的作品,加上评弹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的讲述,形成了一台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评弹党课”,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和支持。

  改革开放就这样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岁月,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的力量,新的时代更赋予了评弹这门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使命,评弹这张江南文化的名片也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喜爱!

  十日谈

  春之声系列·沐春记

  责任编辑:吴南瑶

  说说导演《老娘舅》这些年,看电视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俄罗斯世界杯前奏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胡粉”岁月长
三人晚餐
大吉图(中国画)
施蛰存读书记
人海中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评弹这张江南文化的名片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评弹这张江南文化的名片 2018-06-11 2 2018年06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