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上海芭蕾舞团创排的《白毛女》在第六届上海之春首演。尽管当年的演出海报纸张已微微发黄,凌桂明的记忆却依旧鲜明,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每个场景、每个舞步。他指着大春和白毛女在山洞重逢的老照片,略带遗憾地说:“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这个动作还不够完美,重心应该在右脚上……”
如今,《白毛女》依旧是上芭的“招牌”,每年都要到各地巡演。从这部剧中,走出一代又一代的芭蕾明星们。凌桂明说,随着芭蕾舞技巧的全面发展,现在的《白毛女》比当年初创时,技巧更高超、行舞更流畅、画风也更唯美,但舞蹈中蕴含的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没有变。
正是凭借着这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上海改革开放40年间,海派芭蕾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上海以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上海的芭蕾舞演员们正努力创排一部又一部原创芭蕾精品。
“热爱芭蕾的人不会为了一时输赢而患得患失。”凌桂明说,能与最美的足尖艺术相匹配的是最艰苦的练习、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祝参赛的选手们好运!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