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南瑶
近期,《抗战漫画精粹》(上中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一幅幅作品呈现出当年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犀利与忧国忧民的担当,“图以载道”,用形象为一个时代留下记忆。
在我国百年漫画史中,若论这门艺术的影响力,恐怕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与抗战时期漫画所呈现的波澜壮阔相比。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梁白波、黄文农、陆志庠、特伟、胡考、丁聪、廖冰兄、黄苗子……他们以笔为枪,饱蘸着辛酸、血泪和愤怒,采用壁画、布上漫画、招贴等形式使漫画走近民众,宣传抗战救亡运动的同时,亦铸就了抗战漫画这一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翻阅书卷,我们得以了解 “八年抗战时期”的抗战漫画的历史建构分期,感受抗战漫画如何延伸并发展壮大,在全国城乡、大江南北蓬勃兴起。
上海应记住这段历史
上海是中国现代意义上 “漫画”的发祥地。
1928年4月21日,《上海漫画》创刊。叶浅予、张正宇担任了当时主要的编辑工作。该刊石印,有两个彩色版。主要内容分为:政治漫画、风俗漫画、肖像漫画、连环漫画以及新闻照片、名嫒照片、人体照片、古今名画等。而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漫画从技法风格、体裁内容到精神关怀上将对西方漫画的转译和对现实环境的需求结合起来,完成了中国漫画的现代性转型,上海的漫画家们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在文化消费领域形塑市民阶层、中产阶级阅读口味的文化中介者之一,在1930年代中后期外侮逼近时,成为塑造、传播民族意识的宣传者。
那些后来闻名遐迩的漫画家,那时还是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青年。1927年北伐军进驻上海,黄文农和叶浅予满腔热情穿上军装参加了国民革命军。面对黄浦江里停泊着的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的炮舰,他们大无畏地写出配有漫画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木牌大字标语,悬挂在吴淞口的黄浦江边。
“八一三”后,上海出现了漫画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救亡漫画》(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会报),这个四开的画刊立刻成为了当时漫画运动的中心,以图画武装了无数人的头脑。它出版到十二期的时候便因国军退出上海而休刊。在同一时候,上海产生了一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漫画家的队伍——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到南京,他们把改变了往日文人的作风,把印得极其精美的漫画刊物上的作品搬到马路的广告牌和大墙壁上,用巨幅的白布和颜料绘成千百幅作品,亲自在不同的封锁街头开露天展览会,他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他们的作品跳出刊物和老百姓开始朝夕相见。
渐变多元相融合的历史格局
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抗战漫画精粹》一书的编著者沈建中在特伟、范用、黄苗子、丁聪等老一辈漫画家的鼓励下,编成了《抗战漫画》,这个选本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印行。而后,沈建中继续以极大的热情“翻箱倒柜”般地查阅原始资料,在长达十年间,查寻报刊不计其数,总共搜集复制两千余幅(组)漫画,抄录一百多篇文章,最后终于编成了对这段历史有完整呈现的宏著。
在书中,通过刊发于当年报刊的著述,我们得以对抗战时期漫画的嬗变有了较为清晰全面的了解。抗战之初,漫画家们的热情高涨,他们对日寇的残暴表示了无限的愤怒,对英勇抗战的军民则奉上了对英雄的崇拜。他们乐观而又冲动,因而表现在作品上的题材与表现方法也倾向于公式化,曰寇残杀同胞,难民流徙的苦痛,汉奸的下场和英勇战斗姿态一类的题材占满了所有的作品。这种只凭满腔热血所描写的题材,在抗战初期为了宣传上的需要,的确也能刺激一下读众,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这种情形发生了改变。到第二期,漫画家们的作品与行动都开始深入了,他们开始冷静地观察怎样可以满足民众的需要,他们改换了一些表现方式,用连环漫画以引起读众的兴趣,并保持他们的兴趣,采取从现实提炼出来具体化的题材,使读者能从这些画幅中了解相持阶段的意义和任务。及到第三期,一方面是教育的,另一方面是问题的指摘。一般民众对抗战建国常识隔膜,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不了解。于是漫画家把这些作为一种常识在画面上形象化,作为教育民众的解说,这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同时抗战进入到反攻的时候,漫画家揭露了社会上躲躲闪闪的不合理的现象,这种锐利的指摘正是漫画讽刺的本质。
漫画家黄茅以充满热情的笔调,评价道:张仃的《供给从事民运工作者参考》中看到他用墨的变化和造形的美,从《蒙古素描》以至《阳光下》,知道他是怎样深入民间去觅取题材,热爱着北方纯朴的人民。同样是 “具有装饰才能和政治认识”的张光宇,作为一个天才的讽刺画家,除了国际讽刺和针对日寇者外,像《广州一游魂》《红楼异梦》这类讨汪作品也值得关注。叶浅予的作品是多角的,从《王先生》到《明日中国》《换上我们的新装》《慰劳》等,视角宽广。张乐平显然认为让“三毛”仅仅穿上抗战衣裳是不够的,于是他画了《王八别传》画了《军民合作一条心,赶走日本鬼子享太平》。丁聪用素描方式所作《争取外援》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质感。
总的来看,漫画家们趋向实质的写实精神,和绘画上新现实主义,又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点,产生了一种新漫画的风格。
是抗战历史细节的组成部分
在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中,漫画“不再是蜂尾上的刺,而变成了一柄利刃”,担负起宣传战的责任,是激励爱国精神、鼓励抗战意志的兴奋剂。热血沸腾的漫画家用直感写实的语汇,绘制老百姓都能看懂的漫画,并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创作,形成巨大的宣传力量。
现今我们所能读到的一大批漫画作品都是在当时组织漫宣队、出板报、绘壁画、挂布幅、办展览的基础上编印刊物,送到前方硝烟弥漫的战场,送到后方县镇乡村,在战斗中迅速诞生和成长的作品。因此,“与其说技术上的粗糙,毋宁是画法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因为炭画、木刻和漫画的混合,是以增加漫画上的钢铁美与恒久性”(《民族呼声》1937年第3期)。1939年4月30日埃德加·斯诺在香港参观“现代中国漫画展”后称赞为“中国军事阵线的坚强的后盾”,既再现抗战进程,又是抗战历史细节的组成部分。尽管极大部分作品被湮灭,尚存于旧报旧刊上的还是反映了当年空前的盛况。
今天看来,抗战漫画是最具大众特色的普及性艺术,富有亲和力的艺术形式,一如既往地承袭漫画艺术关注现实的特质,并在抗战中得到强化;以这个角度来审视分析,主题性作品汇聚而形成主流,虽然部分作品有概念化倾向,但从总体来论,其中相当多的漫画题材丰富内容深刻、流派纷呈风格多彩、技巧精湛艺术感人,皆标志着我国抗战漫画历时整整14年时间战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毫无疑问,抗战漫画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文化史上的瑰宝,当之无愧。此之光辉,实不可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