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如歌”,40年的洗礼可以将人变得更为睿智,也会使一项事业进入到一个更成熟的高度。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改革开始,经济领域的开拓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共同进行,其中出版物在推动思想解放、传播正能量、满足人民文化娱乐需求,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载体相比,包括教科书、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在内的出版物,更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今天,我们找出了上海出版界的一些老照片,来寻觅这40年改革带来的春风,在历史进程中的动人瞬间和它所包含的价值影响,也许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某个事件、某个出版社的某本图书某份杂志某张唱片带给我们的意义。而出版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上海呈现的勃勃生机,有的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1978年
1978年元旦,上海文艺出版社挂牌
1978年1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历经坎坷,正式恢复建制,重新挂出名牌,社址为绍兴路74号,社领导王国忠(前左)击鼓庆祝。王的左边是资深文学编辑施浩祥,右边是办公室主任崔衍,敲锣者为当时出版局组织处长。
上海文艺出版社魏心宏说:“当时,文艺社是从大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转化而来的,那时文艺社在绍兴路54号办公,74号还属于人民出版社,也就是出版局。等到文艺社宣布成立以后,就换到74号,54号还给了人民社。大食堂还在54号里,吃饭的时候就过去。文艺社的样书间和总务科也还在54号大食堂边上。当时,绍兴路7号还只是文艺社的资料室,里面有一个剧场,四楼上面还借给了后来建立的三联出版社。当时资料室里最厉害的人叫黄复初,什么资料找不到只要找他一定解决,活字典,此人高度近视眼。”
文艺出版社修晓林回忆说,他1978年年底进入文艺社时,总编是出版业的行家里手丁景唐先生。王国忠社长调入新闻出版局任局长。修晓林著有《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一书,书中的文章深情凝重,以绵密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为资深编辑的作者在文学界的行走,展示了90位当代作家的个性风貌。这些带有亲历性的叙说鲜活有趣,既是当代文人相亲相敬、相补相助的故事,是1980年代以来关于文学的历史记忆,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学书籍的历史回顾。
1993年
改革题材文学的彩虹
1993年江曾培(左二)与左泥(右一)冯苓植(右二)陆文夫(右三)高晓声(右四)邓刚(右五)郏宗培(左一)等在一起。
《小说界》团结联系了大批作者,有效地加强了书刊合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一个创作高峰,遂有了以质取胜的《小说界文库》丛书,每年推出两三部力作,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为“改革题材文学的一道彩虹”。张炜的《九月寓言》、邓刚的《曲里拐弯》、王安忆的《流水三十年》、陆天明的《苍天在上》、陆文夫的《人之窝》、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李国文的《危楼记事》等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1993年
《外国文艺》聚会
《外国文艺》编辑室,前排左起:叶麟鎏、任溶溶;后排左起:王招弟、王仲豪、施正庆、吴洪、戴际安、杨心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1月1日成立后,一面开始外国文学名著的重印,一面着手创办介绍现当代外国文学的刊物《外国文艺》(1978年7月面世)。1993年任《外国文艺》编辑室主任的吴洪,现为上海译文社副总编。吴洪个人的成长正好伴随着译文社的发展。他说:“九十年代译文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系列’每年发行300多万册。近30年来,接手传承译文社外国文学的出版,感到不容易,同时也很欣慰。”
2002年
《续修四库全书》
出版
2002年5月9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续修四库全书》出版座谈会,图片为会前合影,左起:徐福生、王兴康、李国章、孙颙、赵昌平、李伟国。
李国章说:“古籍影印出版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型集成性与资料性文献出版工程,更能为文化积累做出贡献。”《续修四库全书》共1800册,收书5213种。1994年至2002年出齐。全书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饶宗颐、任继愈、程千帆、钱仲联等28人为学术顾问,经、史、子、集各部均邀请著名学者为特约编纂委员。编委会中有不少版本目录学家。
《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室由资深的编审、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编辑和有较丰富经验的技术编辑组成,一套完整的编辑出版流程和一系列编辑发稿加工的规章条例,使整个编辑出版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确保编辑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续修四库全书》出版后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学术价值和出版质量也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肯定,并于2003年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和第四届全国古籍图书奖荣誉奖。2013年8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公布的“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目录”, 《续修四库全书》列选。李国章说:“我在全程参加《续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对宋木文同志在《续修四库全书》出版座谈会上的一段话体会很深:‘亲身参与编纂出版这部巨型丛书,是我们的光荣;生活在有条件出版这部巨型丛书的安宁昌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2001年
季羡林给《小说界》的留学生文学留言
2001年10月在第五届国家图书评委会上,江曾培(前排右一)与季羡林(前排右二)、屠岸、张炯、陈建功、郑法清合影。
上海文艺出版社旗下的《小说界》从创刊伊始就提倡“留学生文学”,后来决定出一套《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主编江曾培、副主编郏宗培。在2001年第五届国家图书评委会上谈起这套大系时,季羡林说:“中国历来就是文学大国,过去歌咏描绘异域风光颇多名篇,如今地球变小了,我们眼界扩大了,留学生文学作品又为我们这个姹紫嫣红的文学大花园增添了不少奇花异草,不但对我们文学创作有帮助,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安定团结有极大裨益。”
2004年
百年《辞海》的守护人
2004年7月26日《辞海》主编会议,左起马飞海、束纫秋、夏征农、巢峰。
巢峰是唯一参与四版《辞海》修订领导工作的资深出版人,2015年是策划和编纂《辞海》100周年,他说:“中国当代每年出版(再版)的几十万种图书中,有多少种是有百年历史、定期修订、长销不衰的?《辞海》经过几代作者、编者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他怀念编纂《辞海》的前辈,怀念当年和伯鸿先生(陆费逵)一起为初版《辞海》出版做贡献的同仁。如今《辞海》十年一修,2004年时准备的是2009年版(第六版),第六版的编纂工作始于2005年初。
曾长时间担任《辞海》主编的夏征农指出《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在编纂过程中要吐故纳新:词汇过时了、不适用了,可以去掉,有些新出现的词汇要收进去。这使得《辞海》有了求实、求新的风格,因公正权威、常出常新,成为广大群众最为信赖的大型工具书。
2011年
《十万个为什么》
走进人民大会堂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19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50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启动大会于2011年9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书600万字18分卷,8000余幅彩色图片,收入4500个代表科技发展前沿和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书中的“为什么”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少年儿童征集。
全书历时5年完成,编撰阵容强大: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担任分册主编,115位两院院士组成阵容强大的编委会,来自全球各个学科的700余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 “科学松鼠会”团队也参与创作和编写。第6版有90%的问题与上一个版本不同,即便是剩下的老问题,也由专家作了新回答。有大约十分之一的问题没有设置标准答案,而是采取列出科学界不同说法的方式,力求做到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给孩子们保留一个开放的空间。
2018年8月
上海书展
相约2018年上海书展
今年上海书展将在下周三举行,书展会有1150余场阅读活动,上海首发将成为时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集中推出13000余种图书(其中最新出版近1600种),组织24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邀请400多位海内外作家学者与读者见面。去年创设的“十大主题活动”扩容升级为“二十大主题活动”,引领更具时代特色的阅读风尚。
2015年
“95后”胶印工
成为上海市技术能手
这张照片讲的是“95后”闫姚磊2015年荣获上海市印刷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并被评选为“上海市印刷技术能手”。而在2016年他蝉联该称号并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再次入围中国国家队,2017年获上海铁路局首届“上铁工匠”,获得过“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在第68届“美国印制大奖Premier Print Award”评比中以《斯堪的纳维亚制斗师》印刷作品摘获了绿色印刷类金奖。
他辨别颜色有一套“独家秘笈”,最快能在几秒钟内说出色样的颜色构成比例。在之前的一次专业调配专色墨项目比赛中,技术熟练的老师傅4分钟才能完成的复色油墨调配,他1分钟内就可完成;国内色差标准3以下为满分,他在比赛中拿出的成品色差是0.8,被裁判一致认定等同于无色差。闫姚磊说:“我对印刷这个行业非常感兴趣,平时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印刷品,甚至每看到一件印刷品,我都会在心里想象它的印刷方式。”凭着这股钻研劲,练就了一双堪比专业设备的“火眼金睛”。
2012年
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
一起亮相上海书展
2012年8月15日上海书展期间,莫言、王安忆、毕飞宇等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参加“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茅盾文学奖得主四人谈”的讲座。
王安忆在论坛上讲述了自己阅读的快乐,并指出阅读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毕飞宇声称自己是大众写作的支持者。莫言提醒手艺人应当受到重视:“写作是手艺活”,他认为纸笔的传统写作让他更有成就感。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上海出版改革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