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大飞机,带动起配套产业的蓬勃兴起,也掀开了中国制造的崭新篇章。上海也将借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三大型号推进顺利
在中国商飞位于上海祝桥的飞机制造基地总装车间内,机身涂着绿色保护漆的C919的第103架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总装。中国商飞总经理助理、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经理吴跃说,C919首飞以来,在适航取证的过程中不断取得突破。
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总工程师王伟表示,目前C919全面试飞工作刚刚展开,试验验证项目将超过1000项,项目研制也将进入多机试飞、多地试飞、多团队参与试飞的状态。
ARJ21-700飞机已走完喷气式客机设计、试制、试验、试飞、批产、交付、运营的全过程,累计订单453架,交付5架,执飞8条航线,载客突破10万人次。
CR929宽体客机也进展顺利,研制分立项论证、可行性论证、产品定义开发、产品生产开发、产品服务与改进五个阶段实施。目前,转入初步设计阶段,开辟了未来发展的新天地。
智慧车间造飞机
从制造方式上说,国产飞机正步入全新的智慧时代。走进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的智慧数控车间,一个六轴机器人手臂正在将刚刚加工完成的ARJ21飞机角片从数控加工中心内拿出,调转方向后将角片浸入冷却液内冷却,接着烘干,完成一系列既定工序后,机器人手臂抓着零件沿着自动传输线将其精确地放置在检测台相应位置。质检合格后,这个角片将同它的“小伙伴”一起,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行驶的无人搬运车(AGV小车)按既定路线运送到托架上,作为已完工的合格零件交付至ARJ21飞机的平尾制造车间。
工作人员在干嘛呢?戴着AR眼镜操控虚拟电子屏幕,通过指尖的操作,就能对机床和刀具加工状态快速判断;端着相机给零件立体扫描,快速得到加工零件的尺寸数据并与三维数模比对,使得零件检测分析速度大幅加快,提升产品的入库效率……物联网、AR、云计算,这些时下热门的技术都在这个车间有所应用。
除了已经智能化改造的机械加工车间外,飞机制造的部装、工装、总装车间的智能化改造是未来的方向。未来,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智能设计、智能管理、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中国商飞公司还将充分发挥主制造商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民用飞机关键零部件研制攻关能力,将先进技术用于大飞机制造,助推飞机批产提速,加快民用飞机制造向“智造”转型,打造工业4.0时代创新型、智能型民用飞机总装制造中心。
打造产业集群主战场
自国产大飞机项目落户浦东,上海乃至全国的航空产业加速发展,浦东成为“大飞机”产业集群的“主战场”。中国商飞公司透露,经过10年发展,“以中国商飞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民用飞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成形,国内47所高校参与型号技术攻关,攻克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100多项关键技术。产业带动也迈出重要步伐,形成“以中国商飞为核心,联合中航工业,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我国民用飞机产业体系。
上海市经信委介绍,根据上海市航空制造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上海航空制造产业链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实现航空制造业总产值500亿元,为2035年实现航空制造业总产值3000亿元,并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达成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上海将进一步优化航空制造产业链“2+X”空间布局:即提升浦东地区辐射带动效应和强化闵行紫竹集聚功能,并推进多个航空特色园区建设。在浦东范围内,将紧密结合C919试飞取证和CR929研制,提升张江民用飞机设计研发能力,推进祝桥民用飞机总装制造、零部件生产制造和飞机维修加快布局,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临港地区围绕航空发动机总装试车形成飞机和发动机零部件、加工设备研制等产业的集聚区。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