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滩所以能成为候鸟天堂,与崇明生态立岛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携长江、抱东海的崇明,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崇明致力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所积累的相关经验,对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治理“绿色沙漠”
如今的东滩保护区内苇荡摇曳、万鸟齐飞,是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集居、栖息地之一,可就在几年前,这里遭遇一场环境危机,候鸟数量一度明显下滑。
罪魁祸首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加快滩涂淤涨成陆,保护沿江一线海塘的安全,崇明东滩等地引进了这种植物。“互花米草生命力极强,根系很密,底栖生物见不到阳光,也无法为鸟类提供食物,我们把它称为‘绿色沙漠’。”在东滩观测记录鸟类影像16年的志愿者张斌告诉记者,大约2011年前后,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分布面积已达到21平方公里左右,对鸟类栖息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给过境的“国际公民”提供良好舒适的栖息地,采取“围、割、淹、晒、种、调”六字方针,通过围建生态大地、割断根茬、灌水淹半年、烈日暴晒土地等方式相结合灭除互花米草,恢复土壤活性和底栖生物,再通过人工种植,调节水位和盐度,形成了12000亩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水鸟栖息地优化区域。
“鸟类也有‘朋友圈’,知道这里生态环境好了,就会过来栖息。”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支部书记沈帅说,去年生态修复区内外鸟类种群数量均明显增加,其中修复区内观测到的鸟类数量达到83149只次,比2016年翻了两番,种类多达72种。
“目前,互花米草灭除率已达95%以上。这一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规模生物入侵治理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生态治理方面的技术革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上海为国内外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的一个样板。”沈帅表示。
打造“海洋牧场”
中华鲟见证了长江的历史变迁。崇明岛地处长江口咸淡水交界,在其东北方的这片水域,是中华鲟洄游必经之地,被形象地称为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特有的“待产房”,具有重要保护意义。2002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立,总面积约696平方公里,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这里有一支长江口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专业队伍,积极开展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救护,足迹覆盖江浙沪,是名副其实的“水生动物120”。而除了救护、建立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外,保护区还探索长江口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长江口水域荒漠化是令人头疼的难题,中华鲟等物种寻觅不到食物,如何存活?保护区摸索出的办法是,造一片“滩涂森林”——把2.5米的毛竹打桩插入滩涂中,只露出约半米高,表面附着藤壶避免其腐烂,再人工投放河蚬、缢蛏等底栖生物,改善生态环境。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刘建介绍,“这种河口生态修复新模式,被称为‘竹阵鱼礁’。耗时近十年、因潮汐原因每天只有2小时工作时间、纯人工手动作业,我们立起了56万根竹竿,让这里成为中华鲟等水生生物的‘食堂’。”2016年,长江口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成功申报“长江口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创了河口海洋牧场建设的先河。
“保护以中华鲟为代表的水生生物,更重要的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好一线,长江流域才能保护好。”刘建表示,保护区将建设国际标杆珍稀水生生物保护陆上基地,搭建世界级生态岛的生态地标。
守护江心清水
上海依水而兴,而城市供水水源地多沿黄浦江变迁。2011年6月8日,容量4亿多立方米、圈围近70平方公里的水面、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那么大的青草沙水库正式投入使用,一股股清水从长江口江心涌出,融入吴淞江和黄浦江滋润千年的土地,也结束了申城大部分用水取自黄浦江的格局。
市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张立尖介绍:“目前,上海已建成黄浦江上游金泽水库、长江陈行水库、长江青草沙水库、崇明东风西沙水库四大水源地。其中,青草沙水库是目前亚洲最大河口浅滩型水库,上海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等区域的原水由青草沙水库供应,受益人口1300万人。”
要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安全,维持水库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通过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人工投放鲢鳙鱼、实施天然湿地管理和生态护坡建设等措施,青草沙水库的水源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稳定。
与此同时,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也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联动起到积极作用。作为黄金航道,长江沿线过往船只密集,航行期间发生的油污染、化学品泄漏等情况对水源地安全造成威胁。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宜平介绍:“我们安装检测点,形成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一旦水质波动就能第一时间知道信息,采取优化调度,在污染还没到达前提高蓄水水位,保持水质稳定。”
张立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立足市域、融入区域、衔接流域,积极统筹区域水资源保护和供给,为上海引领长三角迈向世界级城市群贡献绿色智慧。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