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读,是在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共鸣,上海书展,一座城市的阅读之夏,引起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共鸣。
我们始终相信,迷失了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沟通无距离
作家金宇澄发现,以上海展览中心为圆点的方圆1公里之内,在书展的这几天,统统都被阅读的热力辐射到了。他在对面的波特曼咖啡厅落座,一小会儿工夫,发现周围居然有三拨人在进行类似的采访活动,还有人扛着灯大张旗鼓地为作家拍照。在一家面积不算大的咖啡厅里,如此的书展人群密度,可算得上是上海书展的“分会场”了。金宇澄说,地处展览中心南边的延安饭店这几天也都“属于”上海书展,周边所有的开放空间都和书展的人有关,“上海把书展做成这样,像一个节日。”
做完几轮采访,金宇澄起身往上海书展主会场走去,一路遇见的人有刚刚从庞余亮新书发布会现场出来的作家毕飞宇、路内,接着又碰到了《小说界》的编辑谢锦,一进会场,迎头撞见了台湾作家张大春。“书展上的人之多,以至于如果想快速地穿过,一定要侧身而行,减少与人流的接触面积,如船行河上,减少阻力。”
因为书展,平日里处于不同城市的作家、读者在同一空间里相遇、相聚,在短暂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浓缩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沟通无障碍
本届书展上首次设立的国学馆里,七天中,观众席的前几排落座的是一群特殊的读者,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仔细,却默不作声。他们中有年轻的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更多的是一个人带了一个人来到了书展现场,因为国学课上设有针对听力障碍人士的手语同步翻译。
上图公司和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研究中心共同邀请的志愿者唐文妍对于国学的翻译十分有经验,她认为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将诸侯、人名、地名、朝代这些历史信息通过手语使聋人朋友明白。“比如孔子和老子。”她就采取了以手模拟孔子惯用形象中作揖的动作,老子的长须形象加以区分,将信息最忠实地传播给观众。她告诉记者,对于聋人而言,彼此的沟通就是靠眼睛传递信息,因此目所能及的所有表情都含有语意,表情是手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会问聋人朋友:‘翻译听明白了吗?’如果他们回答‘没有’,那我们翻译就会换。我们反复强调信息无障碍。聋人的自然母语是手语,用手语沟通,对他们是最放松的。”唐文妍说。
如果说书展是一条河流,可人不能每天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七天里,国学馆就是一座河流里的岛屿,让大家在此歇息,在此无障碍地交流。
沟通无年限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从15年前的第一届上海书展起,就介入了书展的筹划和组织工作,他见证了上海书展从第一年的简洁简单到如今的精细化服务的转变,可喜的是,上海书展在15年中,每年都有新意。“对于读者而言,在书展买书的意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意义在于与名人邂逅,集中听讲座,得到心仪的作家签名等等,种种从‘书’衍生出来的阅读之趣,吸引着他们到书展来。”阅读活动和买书,成为上海书展对于普通读者的双重吸引力。
据悉,今年,团体票的销售数额已超过往年。社科精品馆的加强,文学精品馆,国际馆的开设,都是对上海书展的吸引力十分有价值的提升。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会长胡国强称,上海书展首发品种超过了往年,上海书展业已成为全国出版业一个必赶的“档期”,这是经过多年努力后才取得的地位。
15年的上海书展,培养了一批读者,也留存了一批读者,他们将会以各种形式寻找到彼此。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