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40年前的“江淮小邑”,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潜心科研、培育产业、吸引人才,转身一变成为“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爆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合肥一路“跨栏”式奔跑。十八大以来,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综合实力进入省会城市前10位,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五平方公里五万人,五条马路五盏灯。”这是百姓口中合肥最初的模样。
但是,这个“小城”有敞开胸怀接纳科研院所的“大肚量”,也埋藏下了发展的种子。
合肥从困难时期就腾出最好校舍安置迁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随后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到1985年,合肥共有省级及以上科研院所多达64个。
上世纪80年代,院士何多慧带领一批年轻人组建了同步辐射实验室。依托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群和量子科技设施等,发源于合肥的重大原始创新接连引起世界瞩目。2017年1月,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随着沿海产业转移,合肥在2005年叫响‘工业立市’的口号,通过代建厂房、股权合作等方式让企业用最短的时间落地,家电、汽车、显示屏等支柱产业平地而起。”合肥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十朋说。
2008年,合肥投资引进了因高研发投入而背负巨大资金压力的京东方。10年来,合肥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8.5代线和全球首条10.5代线先后建成,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
早在2009年,合肥就“悄悄”地将科技成果鉴定图章锁到了保险箱,以市场论英雄。
“当时这是冒险之举。”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何江说,“但只有打破体制藩篱,为科研人员松绑,才能激活科技生产力。”
在合肥,人人讲创新聊创新,发自内心尊重科技人才。“合肥市的第一条供暖线就是给中科大的。”何江说。
目前,合肥拥有“两院”院士108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4人。人才培植、聚集效应,将助力合肥新时代新腾飞。
据新华社合肥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