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观众感慨:“伲浦东人身价不一样了!”
~~~观众感慨:“伲浦东人身价不一样了!”
~~~观众感慨:“伲浦东人身价不一样了!”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东人家》首度“回娘家”
观众感慨:“伲浦东人身价不一样了!”
朱渊
■ 《浦东人家》剧照上海淮剧团供图
  “浦东这地方能活人,能养人,说不定哪一天还能富人!”在上世纪80年代,这句话是对嫁到浦东的媳妇儿“阿珍”的安慰,带着希冀却也有几分不确定;而如今回望,这就是每个浦东人亲历的生活变化的写照。昨日,上海淮剧团原创剧目《浦东人家》首度“回娘家”,在浦东文化馆上演。

  作为“2018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浦东人家》这部以浦东开发开放为背景、礼赞平民英雄的新淮剧,让不少浦东人红了眼眶。嫁到浦东快40年的刘阿婆特地拉着几个小姊妹来看戏,散场时又有人提起那些“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老皇历,一旁有人撇嘴道:“伲浦东人额身价不一样了!”     

  都说现实题材作品好就好在贴近生活、难也难在贴近生活,《浦东人家》讲的就是浦东人自己的故事,要在浦东这地界获得认可,方才算过关。所幸,昨日现场观众的掌声说明了一切。72岁的陈红楼看完《浦东人家》,勾起很多过往的记忆:“想当时刚搬过来时,四周很冷僻,搬家请客都没人愿意来。现在不同了,浦东马路宽、空气好,公共建设、医院设施都完善,特别适合居住。当初搬过来,几乎没人看好,近几十年来浦东日新月异,多少人懊悔当初没跟我一起搬过来。”

  同陈红楼感触相似的还有姜为宣:“这真的是一部很接地气的戏,道出了我们每个浦东人的心声。”姜为宣搬到浦东也有20多年,他在这里不但安家落户有了稳定的生活,还找到了淮剧这一兴趣爱好,年近70岁的他如今是浦兴淮剧队的主力。  

  浦东开发开放的变化不但影响了四零五零后,一批在浦东出生长大的八零九零后,更可谓是被福泽的一代。33岁的外企白领钱颖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个,昨日,她陪父母来看戏。她说:“作为一个80后,虽然我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但是对我而言,小时候的印象并不是特别深刻,只觉时光流转,瞬间生活大变样。”让钱颖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爸爸会在夜里读《新民晚报》给我听,台灯下,无数个夜晚,如同‘郭文德’那样读报纸,现在我依然保持着晚饭后看《新民晚报》的习惯。”

  后台留言区里,网友“梦山水”看得彻夜难眠,她说:“淮剧现代戏《浦东人家》以一家人的小视角,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浦东新区的变化。长达2个多小时的剧情跌宕起伏,喜悲‘错落有致’,当年的‘网红歌曲’更带出这一年代的故事,不但有新意,而且诚意满满。”而网友“并非威廉王子”感慨:“该剧巧妙运用阿德阅读《新民晚报》的情节贯穿全剧的中心灵魂。读报,岂止唤醒了阿德,唤醒的是浦东这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回眸60年 耀眼90后
明年上海荧屏有些啥
《浦东人家》首度“回娘家”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6《浦东人家》首度“回娘家” 2018-10-15 2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