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二纺机有职工4000多人,主要产品为细纱机、化纤纺丝机和染色机。当时,国内外纺织机械十分紧俏,二纺机面临极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但受制于体制机制,企业经营面临严重困难。为此,1986年底二纺机率先提出全员综合承包改革设想。1987年2月,中央和地方领导先后批示明确支持。就这样,二纺机成了上海市第一家推行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单位。7月15日,市纺织局、市财政局与二纺机签订了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合同,承包期为4年,实行“三保一挂”,即保上缴利润、保技术改造、保资产增值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承包。同年9月,二纺机又试行责权利结合更紧密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允许企业合理地调整承包基数部分,国家得30%,企业留70%。实行定比考核,完不成承包任务,企业不仅要用自有资金抵补,而且职工工资总额也要下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制度上的改革极大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但二纺机也没有忘记加强企业管理。据介绍,二纺机当年还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除指定吸烟室外,扔一只烟头罚款20元。厂区内不准玩麻将,一经查实罚款200元。如果是中层干部违反规定,就地免职;是党员的,则给予党纪处分。女工工作时间打毛线,罚款就够买一件毛衣。
改革成效很快显现:
1987-1990年,二纺机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8.4%,利润年均增长19.86%,上缴利税共计2992万元;1990年利润总额4303万元,1991年达5455万元,利税总额达8055万元。
1990年,二纺机出口总值达1697万美元,是1986年的69倍,年均递增190%;1991年自营出口创汇1265万美元,同比增长44.24%。开发“成套、高档、自动化”新产品77项,三大类主导产品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同步增长。4年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25%,职工收入扣除物价涨幅,实际年增6.15%(1990年人均4026元);1990年二纺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1万元,人均利税1.4万元,分别比国家一级企业的考核标准高出1.5倍和2.4倍。
本报记者 杨硕 通讯员 詹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