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灯笼,又称灯彩,起源于汉代,兴于隋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自古以来就是团圆喜庆的象征。历经多年灯彩艺人的传承与发展,绽放出了千姿百态的灯彩文化,罗店灯彩便是其中绚烂一支。
罗店灯彩于何时产生,史料上无明确记载,清《宝山县志》中有这么一段话:“明,王纶,字子音,居罗店,能文,尝以纸凿灯为人物花鸟诸形,工细独绝。”可见,早在四百多年前,罗店灯彩艺人就已达到了“工细独绝”的制作水准。几百年来,罗店灯彩艺人在“工细独绝”这四字的烛照下不断匠心细作,不断汲取各种民间工艺与民间美术技艺的养分,以竹、木、芦苇、铁丝为骨,以色纸、彩绢为表,融书画、剪纸、拼图、雕刻、制花、编扎于一体,让各种造型艺术在罗店灯彩中互为补充、扬长避短,使罗店灯彩焕发出独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
罗店灯彩类型大大小小多达数百种,大如龙灯、花篮灯、塔灯;小如十二生肖灯、人物灯、铜钱灯。大型灯如花篮灯,高达十余层,长有数十米,每层可燃蜡烛十余支,百余支蜡烛同时点亮时颇为壮观。
罗店灯彩曾算得上是一种潮生活,除专业扎灯艺人外,家家户户都留一手扎灯活儿,将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美好点滴扎灯结彩,待节日里“亮”出来。据说,清至民国时期,出灯活动时参与者队伍蜿蜒长达数里。有诗云:“新春发嚼米花甘,听闹元宵兴倍酣,高照彩灯千百盏,盛年此夕照田蚕”,一派千百盏“工细独绝”的灯彩下游人如织的盛景。而今,霓虹亮,灯彩沉,有谁来工细独绝,谁来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