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大爷在超市买了几元钱的葡萄,交款时被收银员告知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大爷不会,怒了;网约车越来越普及,但老年人站在路边常常招不到车;还有跑了6趟火车站买不到票跪地大哭的老人……
网上购物、网上挂号……“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不会弄APP的老年人就该被社会边缘化吗?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而老龄化程度还在逐年加剧。
今天的中老年人当年都是为共和国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的汗水、智慧奠定了今天中国腾飞的基础,“互联网+”必须加上他们,否则我们无法轻装前行。
眼下,很多机构正在调查、分析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特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贫瘠,他们的网上体验很是立体全面,微信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家大事、传播正能量都有他们的参与,但点击最多的还是慰藉心灵、调节情绪的内容;半数中老年人会使用手机支付。而中等收入及以上、有经济自主性的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比例更高,且受骗后选择报警的仅有0.6%。2017年,50岁以上网民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达到10.6%,并不低。
因此,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共筑互联网安全畅行大网刻不容缓。
首先,应该加紧制定保护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相关法律。比如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加“互联网”生活的相关条款。
再者,应该对中老年人分群,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中老年人中,城市与乡村、知识阶层与农民、中东部与西部……他们的上网习惯和需求是不同的。正如安徽那位农民工,你要他网上支付,他肯定不会,因为他怕血汗钱被骗。
互联网生态中,“容错”机制要加强,要构建面向中老年人的友好型互联网生态、友好“界面”,比如撤回机制、补救和自我保护策略等。
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增强中老年人对生活保障的信心。调研发现,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痴迷”与当前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有关。如果我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包括养老和医疗,基层政府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充分的科学知识、放心的医疗保健信息,一定能有效地防止受骗上当事件发生。
切实加强媒体和互联网监管。部分媒体和机构的逐利行为助长了虚假宣传、不实信息的传播,给很多中老年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急需净化。
构建家庭支持体系,提升中老年人网络安全素养。研究发现,包括儿女在内的家庭支持是增强中老年人互联网能力、防止上当受骗的有效保障,儿女和颜悦色的引导、“容错”和把关,会较好较快地带领他们入网冲浪。
总而言之,任何时代都有跟不上步伐的,对这些老人我们的社会可以包容、再包容些。比如,超市应该多种付款方式并存;留一些票专门给那些农民工,我们的大数据可以将这些“落伍者”筛选出来,联合志愿者、社区等等提供点对点服务。对“落伍者”包容的社会,一定会是和谐的。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帮助他们就是帮助和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