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个署名的记者
李文祺
  李文祺

  日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这让我想到另一场科学的春天的盛会——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科技界未来的路线政策方针,对于随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作为上海的代表之一,荣幸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间隙,大会秘书处组织代表参观科技成果。3月27日,阳光灿烂的北京城,春意盎然。下午3点,我和其他上海代表进入北京展览馆。

  在大厅,我突然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那不是唐教授吗?”只见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汪猷冲出人群,疾步走向吉林代表团,握住吉林大学教授、量子化学家唐敖庆的手,激动地说:“唐教授,你好!我们见面了!”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唐敖庆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大笑说:“啊呀,原来是你,我的老朋友。我们见面了,我们见面了!”两只手紧紧地握了又握。

  “我们见面了。”在这亲切的话语中,包含着辛酸的回忆。唐敖庆教授告诉我,为了发展我国化学基础理论和有机合成工业,1974年决定招收30名学员,办一个量子化学讨论班。各单位推荐的学员来报到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然而,一股黑云立即压到了他的头上。这时,他的老战友汪猷同志写信给他,请他到上海去讲课。量子化学班被压垮了。1975年4月底,唐敖庆来到了上海,汪猷和有机所的同志们冲破种种阻挠,想方设法安排唐教授在上海讲了两个月的课。

  昔日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如今作为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碰了面,彼此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啊!他们肩并肩,手拉手,有说有笑。

  “如今可好了。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这些老人豁出去了。”唐敖庆低声而有力地说着。

  “那还用说。只要祖国强大,我们甘为孺子牛。”汪猷接着唐敖庆的话头说。“你到上海来,再给我们带研究生怎么样?”他发出邀请。

  “我来学习,我来学习。”唐敖庆谦虚地答应着。

  这时,上海代表团团长、时任市委书记韩哲一热情地伸过手去,握住唐敖庆说:“唐教授,我们热烈欢迎你到上海来讲学,带研究生。”时任市科委主任的杨士法也握住唐敖庆的手说:“上海人民忘不了你。你培养了像陈念贻这样的科学家,我们要感谢你哪!”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正巧被我“撞上”,赶紧写了篇《战友重逢分外亲》的文章,送韩哲一同志审阅,他大为赞赏,说“你抓活了一条新闻,赶快发回报社刊登”。这篇新闻由报社当班的总编辑在“本报记者”后面署上了“李文祺”三个字,刊登在第二天的《解放日报》上,引起上海科技界和新闻界的震动。记者写新闻报道,署名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翻开任何一家报纸,在消息稿前是三个字:“本报讯”;在通讯稿后是四个字:“本报记者”。据说这种做法有利于淡化记者的“成名成家”思想。保护记者的署名权,是拨乱反正年代新闻主管部门考虑的一件事。恰恰在这个时候,我撞上了好运,成了十多年来上海新闻界第一个署名的记者。

  犹记得在这个大会上,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用文学家的浪漫,呼唤科学的春天,鼓励科学家们“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如今,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已开始代表全人类进行首次月球背面之旅,中国科学的春天,不,中国的春天,多么让人振奋鼓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跨界·广告/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财经
   第A16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家庭理财/新民财经
   第A19版:家装专版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老年人的样子
代购上海货
第一个署名的记者
大地和谐
山野的冬阳
我爱年糕如初恋
昙花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第一个署名的记者 2019-01-19 2 2019年0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