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猪”事皆宜 科技馆里观特展
“小年”送灶 浦东村中迎丰年
马亚宁 孙云
  本报讯 (记者 马亚宁)上海科技馆连续15年原创开发的生肖系列临展已成为申城的科普“年夜饭”。今天起,上海科技馆在1楼球厅推出“‘猪’事皆宜——上海科技馆猪年生肖特展”(见图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带观众探索关于猪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渊源,畅谈那些与猪有关的趣味话题。

  该展以人与猪之间关系的演变为轴,分为“当猪遇见人”“无豕不成家”“印象大颠覆”和“掌上‘名猪’”四大板块,从猪的起源驯化、生理特性、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文化艺术形象等方面,展示人类对猪崇拜、误解、正名、喜爱的情感过程。展览通过11件精美的猪科动物标本、2个原创动画、7组互动游戏、50余件猪制品等展示,希望观众能在观展后对猪有全新认识。

  “印象大颠覆”版块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7组形式各异的互动展项带观众从智商、体脂、成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方面了解猪,打破猪愚笨、肥胖的刻板印象。观众可收获意想不到的发现:通过“奔跑吧小猪”骑行互动,和家猪、野猪一起赛跑;通过“快快长大”多媒体游戏,认识到猪能在成年后长到出生体重的几百倍等。

  荷兰设计师克莉丝汀·梅因德斯玛,花了3年追踪了一头猪被宰杀之后,如何被加工成185种非猪肉产品。“浑身都是宝”区域选择了其中57件产品陈列。现场还有20余幅猪年主题剪纸作品,为展览增添了浓浓“年味”。

  这场展览的精华“印象大颠覆”板块1月29日起还在枫林街道邻里汇同步开展。

  “灶君公公,你多吃点圆子,牙齿粘粘牢,到天上看到玉帝要多言善事,期望来年保佑人间丰衣足食啊……”昨天是农历腊月廿三,是传统习俗中祭灶、送灶神的“小年”。施华鑫、朱平云夫妇端着浦东本地人过年爱吃的菜肉大圆子,倒进大灶上的沸水中,几分钟后,圆子浮出水面。夫妻俩首先盛起一碗,恭敬地放在灶头上的灶王爷图像前,念念有词,送灶祈福……

  昨天,在浦东书院镇外灶村,一场久违的送灶仪式让村民和远道而来的市区客人们大开眼界。在刚揭幕的书院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外灶分馆外,由浦东两个非遗大镇周浦镇和书院镇合办的非遗民俗文化走亲活动,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留住乡愁记忆、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主题。

  76岁的书院镇新北村灶花艺术传人顾青柏说,他从1981年开始画灶花,如今,在南汇地区有土灶的人家已经不多见,一年到头也画不了几次灶花。这次,外灶村成立非遗展示馆,专门砌了一口土灶,让年轻人看看祖辈们是怎么生火做饭的。老顾按照老法,在灶头上画了“年年有鱼”和“一帆风顺”,又写下“福寿”和“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寄托美好祝福。小年这天,灶头上还特意贴上了灶神图,特别有过年氛围。

  施华鑫夫妇盛出大圆子后,先端到灶台上敬灶君公公,再放在旁边的案几上敬祖宗。两人向灶神五叩首后,撕下门上写着的“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安康”春联,烧成灰烬,再放了几卷纸花“高升”,恭恭敬敬地送走了灶神爷。

  村民们一边分享浦东圆子,一边欣赏着迷你露天舞台上的表演,人人都说:“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阳光天地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镜头艺术
   第A21版:设计之都
   第A22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ZF01版:中缝4-21
“猪”事皆宜 科技馆里观特展 “小年”送灶 浦东村中迎丰年
春考最低控分线:264分
山寨社团
共同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
十八位委员建言上海发展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猪”事皆宜 科技馆里观特展
“小年”送灶 浦东村中迎丰年
2019-01-29 2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