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油赤酱的来源你知道吗?已故本帮菜大师李伯荣说过,“徽班进京有了京戏,徽商入沪有了本帮菜”。你并没有听错,作为上海本帮菜三大支柱之一的浓油赤酱,脱胎于新安江上游的古徽州,即屯溪、绩溪、休宁一带。
探源头 本帮吃出徽州味
上海,原本是一个小渔村,鸦片战争后开埠,正是徽商最繁盛的时期,大批徽商涌入上海,黄浦江上的各色货轮一直延伸到江心,各类船只穿梭不停。
在此之前,上海传统人家还保持着老八样、十大碗的本土饮食风格,可是徽商的根在徽州,口味也在家乡,为了吃到家乡的味道,大大小小的徽菜馆在上海各处如雨后春笋般开门迎客。久而久之,在这样的背景下,浓油赤酱和上海本土风味来了次最亲密的拥抱,加上糟货,成了本帮菜的三大核心,并一直延续至今。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糖色上面。对火的要求简直苛刻。当时用的是地产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渐渐的,浓油赤酱成为了上海菜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每道菜看起来都油汪汪、红喷喷的,份量扎实,代表作是锅烧河鳗、红烧肉、红烧鱼等。
从创于1881年的大富贵酒楼,依稀可见上海菜的根源所在了。
寻风味 经久不衰上海味
如果说网红店只属于年轻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一走到中华路梦花街路口,很远就能看到很长的人流在排队。没错,这里就是大富贵酒楼了。从开门到休息,人流如织。
上海大富贵酒楼是一家中华老字号的酒楼,始于光绪七年,是沪上历史最久、名气最响的徽帮菜馆,主要经营各式特色徽菜。1881年由邵运家等安徽老乡合伙开设,原址在老西门,因所在地本是“丹凤楼茶园”,故名“徽州丹凤楼”。1940年改名“大富贵酒楼”,寓意“吉祥如意,荣华富贵”。
改革开放以后,大富贵几经改建,旧貌换新颜。
现今大富贵烹制的菜肴,既保持了正宗徽菜的传统特色,又根据上海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进、创新和发展,如改进重油重色、注意口味的适应性等!
大富贵经营的徽菜有100多个品种,主要名菜有“金银蹄鸡”“绩溪臭鳜鱼”“粉蒸肉”“刀板香”“干锅炖”“文蒸山笋”和“徽州鳝糊”等。 陈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