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社会和家长敏感的神经。最近严禁中小学教师使用APP布置作业的讨论又在网上火爆起来。就在不久之前,浙江省教育厅为了落实教育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出台的一纸征求意见稿中包含这一条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广泛争论。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举双手赞同这一政策。与手指在屏幕上的戳戳划划相比,孩子们笔头的写写画画,自有一种文脉流淌。更何况,即便经济发达如浙江,也依然有欠发达的乡村地区或低收入家庭,智能终端和网络未能覆盖。用APP布置作业,无疑会给他们带来额外压力,说是某种程度的教育歧视也不为过。
然而,相较于支持或者反对的争论,我倒是更关心政策出台背后的工作,有几个疑问在脑海一直萦绕不去。
第一个疑问是,政策制定部门不知是否做过深入研究,使用电子产品在导致中小学生视力下降方面,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元凶、帮凶还是“背锅侠”?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小组组长王宁利先生在回答“如何有效预防及控制儿童近视”的提问时表示:“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用眼负担,是最好的方案。”王宁利委员只字未提电子产品,而是将增加户外活动放在首位。
那么第二个疑问来了,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天有多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又是哪些事情在占用着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
第三个疑问是,中小学生平均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不知几何?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原居民,他们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之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之长,只怕均非成年人所能比拟。他们一天花费在使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不知有关政策制定者是否开展过普查或抽样调查?如果原本就时间较长,则大张旗鼓禁止APP布置作业,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如果时间很短,则使用APP布置作业,就视力而已,或者并不会带来严重后果。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在此呼吁政策制定者们出台政策的同时,多做一点功课,同步给大家一些数据分析和研究,让每一项政策言之有据、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