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执行质效走在全国法院前列。全市法院按照“固成果、补短板、保决胜、谋长远”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共执结案件12.6万件,同期结案率100.3%,执行到位金额236.3亿元,法定期限内结案率、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等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法院第一。根据由中国社科院牵头的第三方评估结果,上海高院被确定为全国“解决执行难样板法院”。2019年1月21日-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举办、上海高院协办的世界执行大会在沪召开,全面展示中国法院执行成效。世界30多个国家的最高法院院长、大法官和执行机构负责人出席交流执行经验。
上海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联合市发改委、公安、税务、房产等45个单位采取11类43项惩戒措施,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以及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等进行限制。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7.5万例,限制出境2455人次,限制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14.1万人次,限制购买不动产455人次,司法拘留1330人,追究拒执犯罪38人,3.3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压力履行了义务,“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效果显现。
推进执行机制建设。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网络查控机制,目前已覆盖房产、存款、车辆、证券等9大类财产信息,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网络查询财产3221.6万件次,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有力维护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完善网络司法拍卖机制,全市法院均入驻淘宝网等司法拍卖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执行财产实现网络拍卖全覆盖,最大限度变现财产价值。全年网络拍卖2596次,成交2266件,成交额145.7亿元,溢价率83.9%。完善立案、审判、执行衔接机制,从源头上防范逃避执行行为,全市法院裁判自动履行率为82.4%。
强化执行规范管理。严格“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管理,明确只有穷尽一切执行措施、达到规定标准,才能认定为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案件数据库向社会公开,保障社会公众和当事人的知情权、监督权。定期对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进行自动查询,一经发现可供执行财产立即恢复执行。开展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建立约谈机制,及时发现、纠正执行履职中“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