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终于道歉了。
上周,央视315晚会曝光银联闪付有安全漏洞。在开始的几天,银联的声明很强硬:闪付功能安全性很高,隔空盗刷只是小概率事件。显然,这样的表态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网上不断出现各种指责甚至被盗刷的案例说明。
所谓“闪付”,是一种“一挥即付”的移动支付体验,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2017年底,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APP,把各家银行的账户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力图打造“消费者省钱省心的移动支付管家”。
可这个“移动管家”,消费者怎么就不买账呢?
媒体报道,云闪付可能导致盗刷。当银行卡开启小额免密功能后,只要卡片靠近POS机,无需密码,就能完成单次1000元以内的付款。隐患因此而生。只要有一台“特制”的POS机,5厘米之内,无论银行卡在包里、在兜里,不法分子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卡内“偷”钱。还有网友在某论坛声称,自制了一台POS机,可以读取他人卡片上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甚至最近5笔交易的全部信息。
移动支付是新事物。如今,街边买菜、超市购物,甚至高速公路过路费,人们拿出手机挥一挥就能付钱。中国银联试图加入这个市场,并拥有一席之地,本无可厚非。但有两个前提要先想一想:技术有没有漏洞,服务能不能跟上?
尽管按银联的说法,闪付卡被盗刷是低概率事件,但统计上的低概率到了每一个人,就是100%的高概率。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推广闪付业务,国内的银行卡大多把这一功能视为“默认开通”。也就是说,本应最安全的银行卡,成了一个底部有洞的口袋。
任何技术都可能出现漏洞。减少甚至避免漏洞的最大秘诀,是有没有以用户为核心的意识。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当创新成为产品前,企业要先问问自己,把用户摆在什么位置,能不能把失误的低概率变成零概率?
如今,银联承诺风险全额赔付,用户可以关闭或恢复闪付功能。潜台词是,愿把风险降到最低,请消费者放心。希望这个迟来的道歉,能成为改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