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5天预知污染天气
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介绍说,平台已在长三角区域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可和环保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未来5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平台于2018年建成,已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定量分析进博会同期影响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来源,揭秘主要污染传输通道,并且和环保部门紧密合作,准确监测了上游污染气团的形成和传输,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天气条件的变化,为实施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支持。
天气图3到8分钟更新
“以前,长三角地区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是由各雷达站观测采样后,通过省局传输至中国气象局,再由中国气象局向各用户广播接收,时间滞后。”陈奇说,如今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开展雷达同步观测——目前,已实现1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同步采集和实时传输,并同步观测流数据拼图产品的制作和实时在线显示等,大大提升了雷达拼图的质量和应用效率。“原来,必须在雷达扫描18分钟后才可以看到完整图片,如今只需要3到8分钟,就能看到部分图片做出预测。”
上海首创巨灾保险试点
2018年,上海市气象局分别在杨浦、徐汇、黄浦推出不同的试点项目——通过对徐汇区的城市运行气象风险预警、杨浦区的暴雨内涝风险预警、黄浦区的巨灾保险试点,分阶段(灾前、灾中、灾后)对暴雨、大风、台风等多类灾害性天气,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等工作,让城市管理服务更精细化。
例如:去年7月24日,上海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徐汇区拉响首个高温城市运行风险预警;杨浦区的暴雨内涝风险预警,也由“发令枪”式预警服务提升到全程精细化“贴身”服务,做到了暴雨过程无遗漏,服务完成率100%;黄浦区的巨灾保险试点,既有“上海特色”又有创新,入选上海自贸试验区业务创新三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