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玉霜
化腐朽为神奇 鱼骨变身工艺品
陆怡怡 杨洁
■ 李玉霜和他的鱼骨工艺品 张哲伦 摄
  饭桌上吃剩下的鱼骨能有什么用处?在松江方松街道的久阳文华社区,有这样一位达人,能用一双巧手,将鱼骨头做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令人啧啧称奇。

  惟妙惟肖的仙鹤,憨态可掬的乌龟,活泼逗趣的袋鼠……走进李玉霜家里,摆放在茶几上的数件由鱼骨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总能第一时间吸引到访者的视线。

  说起这项技艺,不得不提到李玉霜的岳父。其岳父幼年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经济条件艰苦,祖辈就拿厨余鱼骨头,陪着孩子们做手工。岳父退休后,在家无事,便重温起了儿时的技艺。“我看着觉得挺有趣,在旁偷师了一段时间,加上自己的摸索,现在做得还挺不错。”李玉霜说。

  2017年初,退休在家的李玉霜跟女儿去美国住了几个月。在美国,人们大多食用海水鱼,鱼骨头也是形态各异。在美期间,他创作了不少的作品,手艺也愈发娴熟。

  鱼骨制作工艺品,乍一看技术难度不算高,但要做出一个好的作品,可有不小的讲究。“这鱼首先得要新鲜,这样骨头的色泽好。”说起这项业余爱好,李玉霜如数家珍。他说,选材上尽量选择海水鱼,鱼骨形状更加丰富。清蒸后用牙刷将鱼骨仔细刷干净,特别是鱼的头骨,剔除上面的杂质要花上不少时间。清洗完毕后,将鱼骨再用开水煮一次,使骨头变得更加坚硬。

  自从喜欢上这项手工艺后,李玉霜对生活的观察更为细致了,每次经过菜场或超市的水产摊位,他总会不自觉地看看那里的鱼,分析分析鱼骨头的形状。外出聚餐时,倘若有清蒸的整鱼,待到就餐完毕,看到形状合适的鱼骨,也会拿走当创作素材。他笑称自己这是“职业病”。

  每当做出颇为满意的作品,李玉霜会拍摄一些小视频,上传到网上,与更多人分享。这些原创小工艺品,也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和转发。

  通讯员 陆怡怡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财经
   第A16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家庭理财/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和春天来场约会吧
李玉霜 化腐朽为神奇 鱼骨变身工艺品
美丽乡村不但要“好看”也要“好用”
郊区新事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5李玉霜
化腐朽为神奇 鱼骨变身工艺品
2019-03-23 2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