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汉语逆序词典》里“咬”这个词条里只有两个:反咬和小咬。没有土咬。土咬大概是古玩界之独用词吧?
我有十多件古代的土咬状的玉器,如图所示左面第一是玉璧,第二是玉圭(古代玉的礼器也就是璧、圭、琮、璜四样,璧是礼天的,琮是礼地的,璜是礼北方的,圭礼东方),左三和左四则是玉蝉,这两件玉蝉看上去已经被土“咬”得弱不禁风,我都不敢把它们握在手里盘玩,恐怕弄碎了。
十多年前刚刚得到这些玉器时我不懂什么土咬,心说怎么那么脏呢?还粘着泥巴?于是,用刷子刷,结果呢,刷不掉;再用水泡,也是泡不掉;用手使劲搓,还是搓不掉……一位爱收藏的朋友立刻制止我:这是古玉器特有的,叫土咬,这些泥土已经成为玉器的一部分,除非用砂轮打磨它,否则很难去掉。
原来如此,原来这土咬不是土粘,而是一口咬住,咬上几百几千年,绝不松口。这些玉器自从被带入陵墓,被埋入坟地,地下水开始浸泡,土浆开始沁入,各种物质开始影响,玉质渐渐变得疏松,玉变得不再透明,也许它们本来像年糕似果冻那样滋润,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土咬,缩身了,老裂了,出现橘皮纹了,于是形成了玉器的土咬。
土咬是指有蚀斑和蛀孔的玉器,它们土沁味浓重,有的土咬呈褐色,有的呈浅黄色,并且有深浅不等的过渡。
我拿了我的“土咬”请教一位古玩藏家,他反复看后说了一句:你的尖首圭和璧,应该是齐家文化吧?
哦,倘若真是齐家文化,那就有来历了,中国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可谓中国古玉器三大系列,齐家出土的玉器,有青海玉、黄河玉、马衔山的白玉和青玉。那么我这两件古玩,是齐家的吗?
如图所示的两件玉蝉,它们的正面有多处土咬,背面更重,已经石化,几乎看不到本来面目。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有土咬的古玉,也没有心思盘玩,总觉得它们没有原来的玉器那么纯粹和完美,灰头土脸的。我个人体会,土咬和土沁是不一样的,土沁是沁入体内,土咬是“咬”住玉器的表面。
然而,土咬是鉴别古玉的一种好办法,但凡有土咬的,基本是一件古老的有年代的玉器。
现在有人用猪血和黄土搅拌之后铲入大缸,然后把新玉器埋进去,埋上它一年两年,玉器上便有了土咬的模样。这是不法分子用来以新充旧的,或者说是民间艺人用来仿制的。但是冒充的老玉器,只要仔细看,仔细摸,仔细洗,是能够分辨是新咬还是旧咬的。
那么,有土咬的玉器能不能通过数年的精心盘摸,让它恢复到原来的精彩?有这个可能,但不能百分百地恢复。盘玩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必须慢慢等待,玉是随人的,是“活”的,它会“吐灰”,它会消除部分“钙化”,用新的面貌报答主人。
土咬不仅仅发生在玉器上,出土的古砚台和古瓷器都可能土咬。我有两个小碟子,是航海界一个朋友送我的,它们是从海底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上面有抹不掉的海泥土咬。可惜我到处找就是找不到那两个小碟子,不知被我塞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土咬玉器,我的藏品不多;土咬一门,我了解肤浅,专家来指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