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还留着这只用过几代人的铝制饭盒子,又称“饭格子”。因为是轻巧的金属制品,以前俗称“钢精”饭盒子。而后相继出现的塑料、不锈钢、微晶玻璃等材质的便于携带的生活器皿都属于它的“后代”。它们交替出现在我们日常起居中,足以说明当代人生活变化之快。而只有这只钢精饭盒子的使用年代最久、最难忘。
这只饭盒子是一位爷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带饭用的,它替代了之前像铁道工人手提灯那种老式的饭格子,当属时髦用品了。年轻的爷叔在学校当校工,好面子的他常用报纸包起它如书本夹在手里,像老师一样去学校上班。
我们用它,是因上中学路远了,每天就用它来带午饭。就着家里的冷饭和菜,由学校教师食堂蒸热就对付着。当年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有好吃的还不敢放在饭上面显摆。再说国家困难时期也吃不到什么美味佳肴。只是难得乡下亲戚送来自己饲养、宰杀的兔肉、鸡肉、羊肉等,大人都舍不得吃,告诉我好吃的藏在饭盒子底下,饭面上就盖些霉干菜、豆腐干之类。虽说不尽懂事,但吃饭时会尽量避开大家,倒不是小气,就怕传开影响不好。
后来大家工作了,吃饭在单位食堂,饭盒子换岗了,只是储存东西。我在宿舍里常用它放在自制的煤油炉上烧半夜饭,用于冬天的中班后充饥,既省钱,吃得又暖和。去野营时几个小伙伴用它搁在河滩上,找些枯枝败叶烧山芋、烤芋艿别有情趣,即使被烟熏黑,用黄沙、炉灰一擦就亮。
改革开放初期我调到没食堂的单位工作,又碰着带饭问题,于是这个饭盒子又陪伴着我。天热带饭菜容易变馊,那么就买些米放在单位里,上班前就淘点米放些水在饭盒子里,摆到锅炉房的开水罐上蒸,中午就是香喷喷的一盒米饭。此时市面上早有漂亮的塑料饭盒,但蒸饭还是非它莫属。
真正能替代它的不锈钢饭盒子,外观锃亮易于清洗,更有品位,就是价格高,自己还舍不得买。之后有先进的微波炉加热了,就使它们退避三舍。有了微晶玻璃制品、耐高温的密胺器皿。饭盒子又被用来存放干货,后来传说铝制品含有重金属污染有害健康,那么这只感情深厚的饭盒子就被无奈地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我现在经常看到这种饭盒子的结局,不是被丢弃在拆迁现场,就是在装修后的废弃堆里,像随着一个时代的过去。而我十分看重这只将有六十多年历史的饭盒子,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故事,会启迪自己不忘曾经的经历,懂得当下来之不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