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风吹绿了大地,百花开始迎风展舞。室内花瓶也渐添春色,暗香浮动,大有“香色催人醉,伴君春常在”雅趣。因此,在古代,“插花”与“焚香”、“点茶”、“挂画”一起,合称文房“四艺”。
花瓶,起源已无从确认,但早在新石器、陶器时代,当进化中的人类对植物有了认识,并开始利用器皿的时候,就造了花瓶的雏形。从晚唐五代开始,摆设花瓶渐渐兴起,至两宋已蔚然成风,这可能与我国家具的变化有关。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长凳、方凳、扶手椅、靠背椅等已逐渐普及民间,适宜摆放香炉、花瓶的花几也进入仕林,于是风雅有了安顿之处,花瓶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南宋诗人曾几的《瓶中梅》诗就是明证。
花瓶不仅有美化居室的作用,而且还寓意“平平安安”。因此宋以后花瓶更是走红,其品种也逐渐丰富、多样。其摆放也有讲究,正如明收藏家屠隆《考盘余事》在《文房器具笺》中所说:“堂供须高瓶大枝,方快人意。若山斋充玩,瓶宜短小,花宜瘦巧。”花瓶按材质分,有陶瓷花瓶、玻璃花瓶、木质花瓶、金属花瓶、橡胶花瓶、竹艺花瓶等;按形状分,有多角瓶、盘口瓶、净瓶、玉壶春瓶、梅瓶、贯耳瓶、弦纹瓶、多管瓶、葫芦瓶、洗口瓶、蒜头瓶、瓜棱瓶、花口瓶、盘口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连坐瓶、天球瓶等,其中有三种款式,具有代表性。一是净瓶,是传说中观音菩萨所持之瓶。二是葫芦瓶,其形酷似葫芦,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三是赏瓶,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始于清雍正朝,初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而且,单种鲜花难成艳,有了花瓶,就没有这种遗憾。既可天天赏鲜花,也可将不同的丽花相拥入瓶,这样相映成趣,而且花瓶还有一个妙处,就是能将原本的田野之趣,移入室内。在文房内,置一瓶花,那更是平添清趣,催发诗兴画意。因此仕林文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书房陈放花瓶,《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才子佳人,其居室都少不了瓶花的倩影。著名现代画家吴野洲先生的书房名“小瓶花馆”,就有这样的雅趣。当年“小瓶花馆”富有田园风光,书斋的窗前是他家的一个小院,院内有红杏绿蕉蔷薇花,石榴翠竹棕榈树,虽不是名木珍花,却也四季飘香。因此他的书房小瓶中每天更换鲜花,有“满院清风千竹舞,古瓶香插四时花”之雅称。
花瓶已成居室,尤其是美化书房的重要陈设之物。品鉴、选购花瓶应该注意几点:一是拿花瓶时,须一手托底,另一手把牢器身,千万不可用一手抓住花瓶口沿拿起。放置时,要轻放、摆平,以防倾倒。鉴赏时要脱掉手上的戒指等硬物,谨防划伤釉面或磕缺口沿。二是选购时要查看瓶底是否平稳。可将花瓶放置平台上,用手轻轻碰触,看它是否会摇晃。三是查看瓶身颜色是否均匀,表面是否有颗粒、气泡;口部是否有割口、崩茬等。
笔者的陋室中也有十来只花瓶,除那代表性的三种款式外,还有一只多功能的合成瓶(见图)它由三节组成,上部是一只侈口直颈花瓶,中部是一只圆鼓的水盂,下部是一方平底的圆形水掭。三部分从下到上,由冲天松梅图案组成。合则是一只花枝招展的花瓶,分则俨然是三个文房之宝。构思精巧,造型美观,放置案头,是谓“文房之花”,堪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