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终究是靠钱堆起来的,钱多股票就涨,反之亦然。今年春节前沪深股市每日成交量4000亿元左右,偶尔来个5000亿元,大伙儿就琢磨这增量资金来自何方。如今一日万亿成交量已是常态。有统计数据表明,自沪深交易所成立到今年春节前,日成交超过1万亿元的交易日不超过120个,天量日成交资金发生在2014年牛市行情中,日成交达到过2.3万亿元。而春节以后一日万亿比比皆是,这说明有大量的钱进股市了,其中肯定有部分是杠杆资金,关键是要看看杠杆资金占比多少。
首先,北向资金的杠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所谓北向资金是沪港通、深港通中,各类投资者通过香港联交所进入A股的资金,数据表明3月份成交额增至1.15万亿元。这北向资金有国际资本进入A股市场,也有部分“出口转内销”的资金,即中国投资者来借道香港进入的资金,通过孖展(类似两融)这种保证金融资方式加了杠杆。香港的孖展业务开户几乎没有门槛,不像A股需有资产50万以上才可以开设两融账户;另外港元利率与美元靠拢比人民币低、资金价格便宜,操作上也确实便利。北向资金的绝对数是公开信息,但其中这种新颖的杠杆资金究竟占比多少,这个数据并不透明。
另外,两融规模一直处于滞涨状态。4月3日两融数据为:9452亿元,其中融券为98.81亿元。所谓两融,其实就是融资,融券比例只占1%左右。今年上证指数最低2440点时,两融总额为7432亿元,今年上证指数升幅达30%,而两融增加幅度只有25%,低于指数的升幅。5年前上证指数达到5000点时,两融最高额达到2.3万亿元,如今的两融实际上在萎缩。做两融业务的基本上属于相对比较老实的客户。真正高风险的博弈者,都去做场外配资了。
再看场外配资究竟多大规模,从来就没有公开的数据。2015年,当上证指数从5000多点飞瀑直下之时,第一个去杠杆的推手是清除场外配资,当时只知道两融有2.3万亿元,场外配资究竟有多少,始终是一笔糊涂账,这部分杠杆游离于市场之外,方式五花八门,一般杠杆比例为1至3倍。如今对配资的监管越来越严,基本上是小金额的,因为赌性大的人4年前也都被打爆了,本钱没了就很难再获得配资,这市场也很实际的。如今转道香港获得资金是一个新现象,但此渠道的资金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判断的,当下股市的杠杆数据尚属正常。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沪市总市值34.6万亿元,深市总市值23.4万亿元,但深市的成交量每天超过沪市,沪深日成交之比基本上维持在45:55,这数据一对比,说明市场最活跃的资金还是在深市,尽管当下沪市的科创板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而现实是科创板还没有来钱,却通过影子股的辐射,总市值规模比沪市小的深市,却顺势把钱给赚了,这个现象还是蛮有趣的。
应健中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