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会说话”
修道院公寓现为衡复风貌馆,始建于1930年,历经两年的修缮、设计、布展,八十多年来首次对公众开放,成为徐汇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综合文化展陈空间。旧上海市图书馆现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是当年“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时隔八十多年后,杨浦区对该建筑进行修缮扩建,完整展现其“中国复兴式”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故宫”。静安新业坊原为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今年完成了对老工业厂房地块的改造升级,以工业历史文脉的有效保护和再利用为载体,打造成了以影视内容制作为核心,汇集现代文化传媒、时尚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等文创要素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上海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范例。另外,韬奋故居、上海宋庆龄故居、夏衍旧居都在经过了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长宁区邬达克留下的老建筑、衡复风貌区梧桐树下的老洋房等等这些上海优秀的历史建筑见证了社会历史,承载了岁月的沧桑,留住了城市记忆。为了让更多市民游客可以更方便地“阅读”这些建筑,让文物建筑“能读”“能听”“能看”,自2018年起,上海市文物局启动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更新,其中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简介撰写、英文翻译及二维码制作补贴等工作,计划于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部国保单位及黄浦区、静安区市保单位的标志更新安装和二维码制作补贴工作。
聚焦红色记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今年各大场馆都聚焦上海解放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举办相关展览,通过图片和珍贵的文物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给观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重大的转折 伟大的胜利——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文物史料展》,上海解放纪念馆举办《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上海图书馆举办《遗爱般般在 勿忘缔造难——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文物图片展》,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举办《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览》,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展示《十六夜——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图片展》。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上海的多个场馆选择了革命年代的不同主题开展集中展示。静安区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赤色沪西——工人运动在普陀展》,展览展示中国工人在沪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发起的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的《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展现了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的《俞秀松生平展》,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一生的故事。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