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一辑以钢笔为范的正楷书写的纠谬指导,它归纳成12要点并各举现场书写的三例佐证,要言不烦,易记易学,比唐以降传统的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的“永字八法”,通晓多了。善莫大焉。
手写的文字被称为人的“第二张脸”,它在被电脑打字挤搡到角落之前,一直是手写者的名片和载体。记得若健在已92高龄的胞姐在桃李年华时,有乡谊给她介绍一长相肥硕的光头小伙,大姐对着相片乜斜,但当抖开随附的他的毛笔书信时,旁侧读女子高中的闺蜜立刻拍板:这么年轻,写得这好的字,你还愣、还挑?由此一锤定调。后来,我仿而效之,猛展孔雀全屏,得到准丈人首肯,闺门洞开。
如今,人们似乎已经不计较甚至不要这张“脸”了。我上三级医院就诊,面对博士头衔的几位,秀眉朗目,普通话悦耳动听,及至书写病史,或狂草、或甲骨或蚂蚁尸体或鬼画桃符,除了英文药名,它认我、我直愣!——原来,眼下书法优劣已无关宏旨:王羲之若去报考书法博士而书写如《兰亭集序》,在撰写论文时,也会叫你换成打字的文本之“脸”!
“教不严,师之惰”。上行下效,没有世情倡导、“市场”呼唤,还不“蟹爬”横行?我看到一帧五层楼高的珠宝代言广告,两位帅气艺人肖像下的签名叫人不寒而栗:这靓脸居然还有让人厌恶的另一张脸?有没有好心人告诉他俩:你们怎么变脸了?
也有不少要脸的。不少家长堤内损失堤外补,另请高明。高明者待价而沽:200元一节课!这“要脸”比去韩国美容贵得多!
于是我寄厚望于“指挥棒”的倒逼:在高考那占150分的语文试卷中,是否能挪出2分为书写专项分?你用正楷、行书、隶书均可,只要清雅秀丽,一笔不苟,就拔擢褒奖。中小学更需强调。或许从此新风徐来!
第二张脸——汉字手写体,远未到山穷水尽时。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常设名人手迹陈列,人们朝觐一般去观赏,从中窥知那溢出的附加信息、风云际会;作家莫言前些年亲署的一封信及两帧书法曾拍出11.73万元,如果那是打字的呢?又,旧历年尾,老总用普通纸亲笔给你写一封慰问信与装帧精美但千篇一律的机打信,你会凉暖同受?还有,没有亲笔背书的支票,那就是废纸一张喽!……
去跟着那规范精准的视频启蒙吧,勤加摹练,努力扮靓第二张“脸”吧!你手写,带着气息、脉动、情愫,一起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