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群文新作更加关注现实题材,创作者们把目光对准社会,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小品《垃圾分类狂想曲》以现下引发热议的垃圾分类为题,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偷倒垃圾的危害;群舞《超人妈妈》则聚焦孩子教育问题,关注陪读妈妈;小品《手机综合征》揭示了在网络时代孩子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小品《一个人的球队》则讨论了器官捐赠这个深刻而动人的社会话题。
除了关注社会热点,不少作品还从身边取材,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小品《味道》讲述了黄浦区老字号馄饨店“香得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如何保留老弄堂的人情味不变;小品《葡萄熟了》则呈现了马陆葡萄创业容易守业难的经历;还有上海地方沪剧小戏、上海说唱、锣鼓书、浦东宣卷、上海评话、苏州弹词等,将上海各区和市郊文化、生活呈现在观众眼前。
评委会主任、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马博敏提出:“作品题材丰富,但剧本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多采风、多观摩、多学习。”群艺馆馆长萧烨璎对创作者们提出了建议。为此,群艺馆已经开设了一些培训项目。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