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难题
被击落的无人机单价超过1亿美元,创造过世界无人机领域飞行时间最长、距离最远、高度最高等多项纪录,一天内可侦察13.7万平方公里,最多只需两架就能对中小国家实施监控。但这些光环都被伊朗导弹打得粉碎,“这起事件给所有迷信无人机战争的人们泼了冷水,”美国航空技术作家莱昂·汤普森称,“现实是无人机未做好对抗绵密防空武器的准备。”
“9·11”事件后,美军使用无人机成瘾,夸耀其是“带翅膀的战力倍增器”。诚然,人工智能等技术确实强化无人机性能,一些防务专家扬言它将取代有人机,成为空战骨干。“但他们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军事行动中,美军无人机基本面对毫无防空能力的恐怖分子,这不意味着它们具备挑战掌握先进防空技术并形成体系的对手,”汤普森说,“伊朗人的战果表明,无人机很难在高强度对抗中生存。”
天然软肋
《福布斯》援引专家观点指出,霍尔木兹海峡上空的“惊天一击”揭去无人机“伪强大”的面纱,“现阶段,无人机天然软肋无法弥补”。
首先,无人机难以自卫。尽管无人机在恐怖分子头上来去自如,还有携带激光制导导弹或电子干扰装置的潜力,但“机体尺寸限制了进攻能力”。如与装备先进雷达和地空导弹的对手遭遇,基本是沦为靶标。
其次,相比有人机,无人机拿得出手的只有续航力,其他能力都会被前者“甩出几条街”。美国海军承认,战略级无人机创造过30小时以上不间断飞行的纪录,“但在其他方面(如飞行速度和高度、机动能力、机载作战或侦察设备等),无人机都无法与有人机比较”。这也是为什么美军拥有大量无人机但仍保留U-2有人侦察机的原因。
第三,无人机飞行笨拙且易被发现的弱点,即便用人工智能也难弥补。俄罗斯《观点报》称,人工智能可提高无人机在自由空间的飞行安全等级,“如进入充满敌意的空域,再先进的人工智能也无法挽救无人机易被发现、跟踪和瞄准的命运,因为它飞得太慢了,每小时要比波音737慢300公里”。另外,人工智能也无法阻止无人机出毛病。像“人鱼海神”“全球鹰”等无人机堆砌了太多先进技术,不知什么时候,机载系统所涉及的某项技术就可能出点“小毛病”。
第四,许多国家获得能跟踪和瞄准无人机的先进防空能力。像此次击落美军无人机的伊朗部队就投入国产“霍尔达德-3”机动地空导弹,最大射高2.3万米,超过多数美机升限,“意味着美机很难逃脱伊朗导弹的打击。与此同时,无人机尺寸过小,在携带必要侦察设备后就很难携带自卫电子干扰装置,因此被对方锁定后,几乎只有被击落一种结局”。
只是恭维
《福布斯》指出,某些人对无人机的军事角色有些言过其实,“只拥有二流军力的国家就能将最先进的无人机击落,证明至少目前不能过分依赖无人机。”汤普森说,“不排除未来有一天无人机会大显身手,但至少目前它还是配角,需要与太空系统、有人机配合使用”。
早在2016年,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就明确提出“家族式侦察系统”的概念,认为无人机无法包揽军事侦察监视重任,“它很难应付来自同等级对手的‘软打击’(如电子干扰)和‘硬摧毁’(如导弹拦截),必须与其他平台协同”。于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