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家里分得好好的,可收运的时候还是混装混运。分了也白分!”在垃圾分类宣传和实施工作中,这样的居民“吐槽”大概是最为集中的一条。
这样的情形确实存在。昨天,上海城管执法部门针对收集和运输环节开展飞行检查,4家收运单位被开罚单,一家压缩站“混装混运”当场被抓!在靖宇南路上的一座干垃圾小型压缩站,执法人员发现,压缩机内,不少树叶、菜叶、快餐残渣等湿垃圾混在干垃圾中;站外的湿垃圾桶内,泡沫塑料等干垃圾赫然在列。
“吃个桃子,桃子皮是湿垃圾,桃核是干垃圾。”“剩下的小半碗花蛤,肉挖出来扔湿垃圾,壳扔到干垃圾桶。”“老板,抱歉没法加班,我要回去扔垃圾!”如此“攻略”和段子,在朋友圈比比皆是。“快被垃圾分类‘逼疯’了”的背后,是上海市民的认真劲头和法治精神。我家所在的小区并非垃圾分类先进小区,垃圾箱房除了保洁工没有志愿者值守。今晨上班前,我在垃圾箱房前看到,来扔垃圾的邻居络绎不绝,湿垃圾均破袋投放,湿垃圾桶里连一张餐巾纸都看不见,袋子统一扔进旁边的桶里。
如果小区居民辛辛苦苦分好的垃圾,却被收运的车辆“混装混运”,垃圾分类的成果化为乌有,他们的积极性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垃圾分类的目标又将如何实现?
不能让居民“分了白分”,“混装混运”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查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收集、运输单位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我们期待城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对混装混运的违法企业罚到“肉痛”。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还是垃圾减量。我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采访过台北案例馆,了解到2000年,台北全市家庭日均产生垃圾2970吨,2009年,这个数字下降为1009吨,10年减少三分之二。由于实现“零填埋”,规划中的第三座垃圾填埋场已无需兴建。
上海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都大于台北市,去年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近2.7万吨,实施垃圾减量难度很大。不过,既然“史上最严”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只要前端、中端、后端均能严格依法执行,我们一定也有告别“垃圾围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