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车再复兴
陈钰鹏
  陈钰鹏  

  记得一次在办公室为了“自行车”的叫法而引起争论,一位来自北方的同事说:“上海人怎么把自行车称为‘脚踏车’,好滑稽呀。”上海人听了不舒服:“怎么就滑稽了?‘自行车’才不可思议呢,它自己会行走吗?”我也插了一句:“玩笑话,至于吗?国外有人把眼镜也戏称为‘鼻梁上的自行车’呢。”有的话,特别是方言,细究起来,确实蛮好笑的。比如“单车”,好像是从广东话来的,我开始不喜欢用,现在觉得,有时候还很有用的,至少它只有两个字。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过去的20年中变成了自行车城,只有四分之一的上班族还在开小汽车上下班,有43%的出行者愿意骑自行车外出,估计这一比例至2025年将上升到50%;相比之下,德国人感到很遗憾,因为德国也有一个自行车城——明斯特,但该城的骑车者只有30%。

  当然,人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骑车人的比例上升,事故也会增加,为此,市政管理部门特意提出了单车安全行驶的准则:车速慢的骑车者应右驶,只能从左边超车。转弯时必须打手势,以免后面的骑车者追尾撞车。一半以上的哥本哈根公民说,他们之所以骑自行车,是因为骑车能更快和更容易地通过。这主要是依靠基础设施的变化,专门的桥梁缩短了骑车时间,哥本哈根市内交通信号灯亮绿灯的时间按骑车人的速度进行了调整;相反,机动车司机经常碰到红灯。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有2.2米宽,远远宽于标准的自行车道,而且在自行车辆多的路段还在继续不断地加宽。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系列的革命性措施得到责任部门的同意和机动车驾驶者的谅解。城市规划人员的目标是,至2025年有80%以上的公民利用不断增长的自行车出行,并能将这样的变化看成一种正能量。

  可喜的是,在革命性变化的同时,有新的工艺技术在支撑。对于传统的自行车来讲,薄薄的内胎是自行车的薄弱环节,只要内胎有个小洞,那就必须修补了。汽车和摩托车的轮胎(外胎)中早就没有了内胎。现在自行车也要采用“无内胎轮胎”——一种依靠胎圈轮辋间的贴合而保证气密的轮胎,不容易坏。通常还要用一种特殊的密封乳(橡浆),橡浆被喷射到轮胎中,骑行过程便不会出现小洞和漏气现象。而且滚动阻力也减少了,因为传统的轮胎,内外胎盖互相摩擦会导致能量的少量损失,稍有一点压力就会瘪气。

  问题来了:无内胎工艺为什么早不用?尽管解决了内胎损坏的问题,但总的来讲,费用不一定低于传统自行车;再说,安装也不很容易,为了安装准确,需用大压力和压缩空气,至少要有一台特殊的泵或一台空压机。此外,橡浆需要不断更新,更新时会留下难以洗掉的斑块。由于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环保对交通工具的要求,无内胎自行车终于被提到日程上。179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自行车。时至今日,自行车始终被看成人类发明中最成功的人力机械,是最好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夜上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特殊的对话
菠萝油
荷塘魅韵
灿烂辉煌
单车再复兴
当地理撞上美学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单车再复兴 2019-09-27 2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