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相关教育部门得知,未来的新静安,注重教育均衡发展、把新优质学校建在每个孩子的家门口,已成为切实的教育民生保障。
两区教育均为“发达”
从全市范围来看,闸北基础教育有着扎实的根基,也是历来的教育大区。闸北有市北中学、新中高级中学、风华初级中学、市北初级中学、闸北一中心小学、闸北实验小学、大宁国际小学、和田路小学等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中小学。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在闸北八中首创的“成功教育”经验,如今已经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上海唯一一所为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久隆模范中学,也建在闸北。
老静安区则是愉快教育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师附小在时任校长倪谷音的带领下,针对当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社会状况,开展了以愉快教育作为主题的整体性改革实验,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人格教育,提出了让孩子拥有愉快的童年,在社会上激起热烈反响。1990年5月,原国家教委把它作为第一批教改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近些年来,老静安在教育均衡发展上做了许多探索,从“素质教育”到“课程与教学改革”,从“提高学业效能”到“个性化探究”。从全市层面来说,老静安的教育处于高位,处于迈向优质均衡的进程中。区内学校总量虽然仅为40余所,但大部分学校已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教育品牌,除了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还有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等。除此之外,老静安还探索拓展教育时空,推出了“中小学生需要经历的N项活动”体验,创设了“静安英语村”“创意梦工厂”等。
撤二建一机会更多
肖丽是土生土长的闸北人,儿子在闸北一所知名公办初中读初三。她说,虽然有闸北情结,但家长们普遍觉得,撤二建一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好事,毕竟,闸北虽然名校林立,但生源多,竞争压力较大,如今选择面多了,机会也更多了。从高中来看,静安老牌名校市西中学和育才中学,对闸北学子有着相当吸引力。肖女士的儿子听到撤二建一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可以去育才中学试一试。虽然育才中学搬迁至嘉定,但小伙子就是想体验一下寄宿生活。不过,在学校里,目前一切还如常进行,初三一模考也是闸北静安分头组织,“家长们都希望政策尽快明朗,心可以定一点。”肖丽说。
林嘉家住长宁区,女儿是一名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她说:“我们和女儿的户口都在静安,原本打算来静安读小学。现在两区撤二建一了,也不知道未来上学会不会有影响?”教育界人士表示,原静安区域内的公办幼儿园和公办小学都是按学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即使静安闸北现在“合体”了,未来对需要对口入学的学校而言,并不会有影响。不过,未来整个区域的示范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都会增加。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南阳实验幼儿园、威海路幼儿园,闸北区安庆幼儿园、闸北区实验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原本就是面向全区招生的示范级幼儿园,可能仍然会维持面向全区招生的模式,那么,家长在示范级幼儿园的选项上会瞬间扩大了一倍。当然,舍近求远地择园,可能会带来孩子上学路程变长的不便利。
师资流动更趋均衡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升学会随着撤二建一发生一些变动。”一位中学校长坦言,从中考人数而言,无论是原静安还是原闸北,随着考生人数上升,竞争都会比以往更激烈,这点给老静安的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些。“不过,对于学习能力处于偏上的初中生而言,中考竞争人数增加了,但报考高中的选择也多了,比如,对原来静安的学生而言,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由原来的3所扩大到了7所。但对于学习能力中等或偏下的学生而言,可能要考取一所心仪的学校就要花费更多努力了。”
也有一些教育专家对撤二建一后的教育发展有所期待。“比如,静安的优质资源共享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人才流动等方式,在更大的区域内产生积极影响,如果说原来在区和区之间还有一定的交流‘不畅’,今后‘不畅’就会被疏通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教育均衡和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都会是十分有益的。又比如,对原静安的教师来说,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包括怎么办好公办学校之外的学校,在这方面,原闸北的经验是比较多的。这也可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探索出另外一条路。”
本报记者 马丹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