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事(连载14)
尤太忠上将:倒骑牛背偷念《三字经》
尤太忠将军,河南光山县人,家境贫寒,少时牧牛。乡间有一私塾,私塾前有一片草地。将军常倒骑牛背于草地,听学生念《三字经》,甚觉好玩,暗诵之,即会,至今不忘。1996年3月3日,将军与余言此,即朗声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抑扬顿挫,一字不差。
1959年冬,尤太忠将军闻母病重,急返乡。将军家为河南光山县砖桥乡龙岗村。其时,浮夸风正烈,乡民饿死不计其数。村中200余人,仅剩40余人,路有饿殍,乡人骨瘦如柴,面黄如菜。将军母亲卧床不起,家人食糠。其哥尤太俊,正携全家外出要饭。将军见此心情极为沉重,至亲好友,每家送5元钱,200元全部发完。返回时,县长马龙山请将军吃饭,作陪者皆胖子。将军大怒,拂袖而去。
张震上将:为人谨厚,事母极尽孝道
张震将军为人谨厚,事母极尽孝道。将军参加革命后,与家中断绝联系数十年。全国解放后,将军发函湖南军区司令员黄克诚,请其寻找老母。黄克诚于平江一碉堡中找到其母,并派人送往南京。张震将军闻母至,急奔南京下关车站迎候。车至,将军背负老母下车,出站,回家。而后,与母同居一处,起卧必亲视,饮食必亲尝。
王必成中将:吃“小灶”,子女亲属不准“沾光”
王必成将军,湖北麻城乘马岗镇小寨村人,与许世友将军邻村。17岁参加红军义勇队。王必成将军吃饭喜一人独餐,一桌,一椅,一碗干饭,两碟小菜,足矣。很少与家人共餐,几十年如一日。盖战争年代领导“吃小灶”,亲属子女不准“沾光”之习惯相袭也。
王必成中将:全家三个半人参加越战
1979年南疆还击战前夕,王必成将军调离昆明,任武汉军区司令员。临阵换将,王必成将军忍悲含愤,慨然离滇赴鄂。临行前,将军将一子一女送往前线参战。某日,将军夫人陈瑛告将军:“我们的媳妇也想上前线去。”将军连声曰:“好,好。”陈瑛又悄声曰:“媳妇已怀孕两个月了。怎么办?”将军斩钉截铁曰:“让她去!我不能参战,但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此愿可遂,此志可明了。”陈瑛凝视将军,不禁热泪夺眶而出。
王近山中将:“刘师长,一只眼,看不见,韩岫岩。”
王近山将军,湖北红安人,15岁参加红军,16岁任连长。其时,人称“小连长”。
八路军一二九师行军有规定,军官夫人不准骑牲口。然每次行军,王近山将军夫人韩岫岩则用两匹骡子,一驮人,一驮行李。军中对此颇有微辞,师长刘伯承闻之,如过耳边风。故军中传言曰:“刘师长,一只眼,看不见,韩岫岩。”
孔庆德将军,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三代后裔
孔庆德将军,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三代后裔。1928年春参加国民革命军陈调元部。1930年冬,随部队入皖“围剿”红军。其时,孔于营部当传令兵,营长魏孟贤,黄埔一期学生,地下党员。某战中,魏率部起事,毙团长、旅长,而后投奔红军,孔庆德随之。将军忆此曰:“那天大雪。我们只带出了200多人。”将军言,魏孟贤后任红军师参谋长,肃反被杀,其余弟兄,冤死的冤死,战死的战死,建国后只剩下他一人了。
卢胜中将:海南大瘟疫中的“幸存者”
卢胜将军原名卢家扬,曾用名李胜,海南琼海县芳岭村人,渔民世家。父卢亚英,出海打鱼,途中突发心脏病而亡,海葬。其时将军五岁。三年后村中瘟疫流行,母亡。祖母带将军避于深山野岭,躬亲抚养,活之。
1926年,卢胜将军参加农民协会,次年春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国民党“围剿”琼崖苏区,将军流亡新加坡,先于海轮当厨师,后当制胶厂工人。将军勤快好学,会烤鸭,烤面包,做牛肉汤等烹调手艺。随远洋轮先后到过爪哇、吉隆坡、泰国等地。
卢胜中将:结婚五十年未红过脸,吵过嘴
卢胜将军与夫人姜斑华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结婚五十余年未红过脸,吵过嘴。五十年代中期,将军接寡居的岳母至身边,视如生母,极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