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写过一首诗《论孩子》,里面写道:“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对此,我一直深以为然,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独立的、不同的,父母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然而,这几年,我却见多了真实的案例:父母以爱为名,将自己对教育的一厢情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拼娃的“鸡血大战”中,让很多孩子没有喘息和思考的机会。
昨天,好友焦虑地在微信上唤我:怎么办,怎么办,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又被同班同学“秒成渣”。她的理由是:同班同学一个双休日要上2小时奥数、1小时乒乓、2小时英语、2小时语文,而她的女儿只是学学钢琴跳跳舞,顺便在线和外教聊聊天。我无言以对,只能劝她淡定,然而,这淡定又谈何容易——像我好友这样“被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而同班同学的鸡血家长更是现在的主流。
上月底,一条新规引起轩然大波,义务教育阶段将对营利性民办学校说“不”,家长们又是一片焦虑声起。这几年民办教育,确实让一些家长疯狂到失去理智。在焦虑的家长们看来,不补课就没法好好读书成长,不择校就没法进好学校,不进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最终就要被社会淘汰。如此焦虑,究竟谁之过?优质学校永远是供不应求的,学校为了保持优势,也在变着花样“择优录取”,培训机构不仅迎合市场需求,更在炒作助推。这个巨大的漩涡把所有人都卷了进去,多数一开始不屑一顾的家长最后恐怕也不得不缴械投降。
帮助孩子自由地多元化成长,或许是家长这个教育第一责任人最应该做的,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孩子实现家长所谓的“学霸之梦”。但有时候,真的也不能全然责怪焦虑的家长,教育偏离本位,和教育资源匮乏有关,更是与长久以来社会“知识功利化”有关。真希望,这场焦虑能逐渐平息,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生命的箭矢”,在实践及独立思考中找回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