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是在什么年龄才记住父母生日的。记忆里,我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给自己过生日,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把父母的生日放在心上。直到上了中学,同学之间开始流行“过生日”,那时才有意识地去问父母,“你们到底是哪天生日啊?”
前些天,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重新拟制了浙江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该版本征求意见稿增加的一些内容,首先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孝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孩子来说,单纯说“孝”,可能太空洞,所以对怎样对待父母,提出了具体要求:记住父母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
现在的孩子,每逢生日,父母总会给孩子一点“仪式感”的东西,生日蛋糕和礼物是少不了的,甚至还会举行生日Party邀请小伙伴们一起来“庆生”。父母对孩子的生日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理会过父母的生日么?
沈阳市的一家媒体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超半数受访中学生记不住父母生日。中学生如此,遑论小学生。小时候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成年后又会不会记住父母的生日呢?
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过生日时表达感恩之情,这当然是一种“孝”,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孝”。如果单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规范”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但是,如果放在家庭建设的角度来看,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不苛刻。
有一次和七八个三四年级的孩子聊天,聊及“家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父母为自己制定了多少条“家规”,多数孩子谈及的“家规”都是涉及学习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孩子说的家规很有意思,“爸爸妈妈要求我,每次吃完饭离开饭桌时,必须给长辈打个招呼,才能离开饭桌。”这个孩子继续说,“在我家,除了爸爸妈妈给我立‘家规’,我也给爸爸妈妈立了好几条‘家规’。”
家规是个很古老的传统,现在家庭都很少再用这个“字眼”,但并不等于它已不存在。在家庭建设中,或隐或现的“家规”无疑还是一条重要的纽带。我突然很想走近那个“吃完饭离开饭桌时必须和长辈打招呼”、“给父母立‘家规’”的孩子,看看他的家庭教育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
回头看那些记不住父母生日的孩子,在他们的家庭建设中,父母们一定没有给孩子灌输过这样的意识: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是爱、是责任,但同样,作为孩子,也有必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这也是一种责任。在家庭建设中,即便你是个孩子,你也是这个家主体的一部分,你有话语权,同样也有你要背负的责任。
孩子记不住父母的生日,这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一个信息:家里事,父母说了算,没你孩子什么事。这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