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杂拌儿
“让孩子记住你的生日”
陈方
  陈方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是在什么年龄才记住父母生日的。记忆里,我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给自己过生日,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把父母的生日放在心上。直到上了中学,同学之间开始流行“过生日”,那时才有意识地去问父母,“你们到底是哪天生日啊?”

  前些天,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重新拟制了浙江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该版本征求意见稿增加的一些内容,首先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孝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孩子来说,单纯说“孝”,可能太空洞,所以对怎样对待父母,提出了具体要求:记住父母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

  现在的孩子,每逢生日,父母总会给孩子一点“仪式感”的东西,生日蛋糕和礼物是少不了的,甚至还会举行生日Party邀请小伙伴们一起来“庆生”。父母对孩子的生日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理会过父母的生日么?

  沈阳市的一家媒体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超半数受访中学生记不住父母生日。中学生如此,遑论小学生。小时候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成年后又会不会记住父母的生日呢?

  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过生日时表达感恩之情,这当然是一种“孝”,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孝”。如果单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规范”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但是,如果放在家庭建设的角度来看,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不苛刻。

  有一次和七八个三四年级的孩子聊天,聊及“家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父母为自己制定了多少条“家规”,多数孩子谈及的“家规”都是涉及学习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孩子说的家规很有意思,“爸爸妈妈要求我,每次吃完饭离开饭桌时,必须给长辈打个招呼,才能离开饭桌。”这个孩子继续说,“在我家,除了爸爸妈妈给我立‘家规’,我也给爸爸妈妈立了好几条‘家规’。”

  家规是个很古老的传统,现在家庭都很少再用这个“字眼”,但并不等于它已不存在。在家庭建设中,或隐或现的“家规”无疑还是一条重要的纽带。我突然很想走近那个“吃完饭离开饭桌时必须和长辈打招呼”、“给父母立‘家规’”的孩子,看看他的家庭教育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

  回头看那些记不住父母生日的孩子,在他们的家庭建设中,父母们一定没有给孩子灌输过这样的意识: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是爱、是责任,但同样,作为孩子,也有必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这也是一种责任。在家庭建设中,即便你是个孩子,你也是这个家主体的一部分,你有话语权,同样也有你要背负的责任。

  孩子记不住父母的生日,这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一个信息:家里事,父母说了算,没你孩子什么事。这真的好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大购网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家装之窗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专版
恼人的电话推销怎么禁?
活在别人的狂欢里
互联网速度
还健康以应有的权重
血盆大口
“让孩子记住你的生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让孩子记住你的生日” 2016-11-18 2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