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致病且发病更重
在世界慢阻肺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强教授介绍,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看,通过肺功能检测筛查,我国慢阻肺患病率从2007年的8.2%上升至如今的10%。慢阻肺患者人群日益庞大,但筛查确诊后就诊率低仅35%,患者依从性差,规范化治疗率不足25%。
慢阻肺,指的是老百姓比较熟悉的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是一大类可以预防的肺部疾病,由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颗粒引起的肺部炎症所导致,最常见原因就是吸烟,这种疾病可对成年人享有自由呼吸和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造成进行性的、永久性的损伤。慢阻肺的特征性表现是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粘液性或脓性)。这些症状,尤其是气促症状,可限制患者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
李强教授进一步介绍,慢阻肺如果表现为支气管炎型,有明显的咳嗽咳痰,有时伴有紫绀,往往与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生物燃料取暖烹饪有关,近来在慢阻肺患者人群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如今尤需警惕肺气肿型,肺气肿型比较隐匿,呈现渐进性的活动后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不多见,就诊时通常病程长病情严重,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较快,这与吸烟以及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环境中直接相关。新近的统计显示,九成慢阻肺患者是烟民,约15%长期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所以,控烟戒烟是预防慢阻肺发生首要且有效的手段。
李强教授提醒,除戒烟外,防寒保暖防感冒是慢阻肺患者重要的预防措施,尤其是老年患者,一方面减少外出,另一方面外出时戴口罩、帽子和围巾。免疫能力低下者建议注射肺炎球菌疫苗或流感疫苗。另外,空气环境污染与慢阻肺发病密切相关。李强教授呼吁全社会大力整治大气环境,当天气状况不佳时,人们尽量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
基层医疗应普及肺功能检测
慢阻肺确诊有个“软肋”,即肺功能检测普及率不足,肺功能检测相对而言不如测血糖、量血压那般方便,因此,更需加强在体检和基层医院的普及与落实。
肺气肿型慢阻肺不易被早期发现,因此强烈建议40岁以上的烟民中每年接受一次体检,同时做肺功能检测和胸部低剂量螺旋CT。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肺功能检测纳入基本检查手段项目中,以便于早发现早干预。
去年,本市成立基层呼吸病防治联盟,要将慢阻肺的防治信息普及传播到基层到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如何防治慢阻肺。同时,李强教授呼吁,全世界公认的有效药物应加速纳入基本用药目录,让患者更早获益。
终身用药获益更多
国际公认的慢阻肺规范治疗方式是吸入给药,吸入药物主要是支气管舒张剂即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的患者,大多数都能获得有效控制。如今的药物吸入装置愈来愈人性化,最新的新型软雾吸入装置因其优势而得到患者肯定。长效抗胆碱能慢阻肺维持治疗药物,已被证实能够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和慢阻肺住院的发生风险。支气管炎型和伴气道慢性炎症的患者根据个人状况需加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制剂。另外,有些辅助治疗也在积极研发和临床研究中,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运用未来也有可能适用于一部分患者,来对抗嗜酸性细胞的反应。
除药物以外,呼吸内科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多,李强教授介绍,通过支气管镜以活瓣或封堵的方法进行肺减容治疗,使无效的肺空腔萎缩,维持有效肺组织的功能,减缓肺功能的进一步破坏。尤其适用于重症肺气肿型患者。
李强教授强调,只重急性加重期的抢救,忽视稳定期的防控,将带来功亏一篑的恶果。从临床上来看,稳定期维持性治疗的重要性远胜于急性加重期,医疗资源投入少,节约长期大额的医疗支出,病人康复获益更多。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要加强对慢阻肺的防病保健意识,烟民定期做肺功能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慢阻肺是可控可防可治的。虽然存在气道受限,是不可逆损害,须终身用药,但只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好剂量,控制良好,完全能够长期居家带病生存,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 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