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11月17日至23日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拉美。此访引起广泛关注。那么,目前拉美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中拉关系发展得如何?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解读。
1
中拉既是老朋友又是新伙伴
政经关系深化持续高速发展
问:中国与拉美国家交往的历史和成就如何?
答:既是老朋友,也是新伙伴。
解释中拉关系的重要性,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谈起。中国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多地区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其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可以上溯到16世纪下半叶“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航船(Nao de China,也称马尼拉大帆船)”。
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领导人均非常重视中拉关系。而由于20世纪60年开始的拉丁美洲革命,毛泽东思想在拉美和加勒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聂鲁达、万徒勒里等左派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不远万里前往中国,身在拉美的帕斯、博尔赫斯等作家也留下关于中国的思考和创作。然而需要客观承认的是,在冷战期间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实际政经影响力远低于美苏。
而从现实层面,中拉是政经关系持续高速发展中的新伙伴。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拉经济交往出现了飞跃式发展:1990年中拉贸易总额仅为23亿美元,2001年达到149亿美元,2015年达到2365.45亿美元,为1990年的100倍。中国资本和企业大量进入拉丁美洲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业、通信等众多领域进行投资,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取得了大量成就,也给拉美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同时,中拉之间也持续深化机构合作和人文交流,为经贸合作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中拉间理解和互信。2005年中国与智利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2010年与秘鲁的自贸协定生效,2011年与哥斯达黎加签订自贸协定,与哥伦比亚的自贸协定正在积极进行研究和接洽。通过这些协定的签署,中拉间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深入经济交往。同时,拉丁美洲各国孔子学院的落地、多家国际传播媒体在拉美设立记者站和本土传播机构、企业家论坛、学术交流,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不断发展。短短20余年,中拉双方已经发展成为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2
中拉贸易结构性问题渐凸显
双方积极推动合作模式调整
问:近年来,中拉关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答:前途光明,道路漫长。
2014年中国取代欧盟成为了拉丁美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拉贸易总额也达到了历史最高。自习近平主席就任中国领导人以来,对于中拉关系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如果将本次出访计算在内,习近平主席2013、2014、2016三次出访拉美,出访密度和涉及国家数量都前所未有。而拉丁美洲各国也积极对中国各个层面交流作出积极回应,不仅自2015年年初已经有9位拉美国家元首前往中国会见中方领导人,同时在贸易协议、公共政策方面也持续为中国提供便利。
然而随着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中拉贸易之间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也逐渐凸显。由于中拉自身原因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下行,在最近两年中,中拉贸易总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拉丁美洲多国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基础方面的不足和对于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会持续对中拉贸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为保持中拉经济往来的可持续性和高速增长,近年来中拉双方都在积极推动合作模式的调整和发展:
首先是中拉合作结构改革和更为立体的经济合作模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拉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拉产能合作“3x3模式”均在逐步得到落实,中拉经济交往由单一的贸易主导向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并重。2015年中国在拉美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1200亿美元;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累计在拉美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1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与拉美地区银行、地区经贸组织和各国政府积极交流,努力创新融资和合作模式,让中国的投资和建设能够成为拉丁美洲发展的真实助力。
其次是拉美地区一体化和对华合作相互促进。2014年7月中国-拉共体论坛的正式建立,无论对于拉美本身和中拉交往都是划时代的成绩。这个平台建立代表着拉丁美洲国家真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外交流,而这种交流形式正是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出现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拉共体论坛实现了革命先驱玻利瓦尔和圣·马丁未竟的愿望。这种整体交流并不是象征性的,三年来双方举行了中拉基础设施论坛、青年政治家论坛(含“未来之桥”计划)、科技创新论坛、企业家峰会、智库论坛、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不仅仅提高了中拉交往的效率,也继续促进着拉美一体化进程。
人文交流使中拉关系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文明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地区间交往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所幸中拉双方对此都表示出了高度重视,也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努力。
3
拉美经济体正处低迷中恢复
中国信心中国动力恰逢其时
问:习主席出访拉美在当前国际环境中有着怎样的意义,未来中拉关系会有怎样的发展?
答:给拉丁美洲带来“中国信心”和“中国动力”。
2016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最大困难的一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一部分全球主要经济体将要采取更为保守的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可能会遭遇比较大的挫折。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就由于美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正在面临搁浅。而习主席本次访问三国中的智利和秘鲁,正是加入TPP协议三个拉美国家中的两个。
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包括巴西、阿根廷多个主要经济体在未来几年均面临着从经济低估中恢复的挑战;而如智利、厄瓜多尔等以资源或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要货贸支柱的国家,需要考虑贸易结构的改革和转型;而墨西哥等国则将面对美国采取高度经济收缩政策(甚至退出自贸协定)带来的经济风险。在对拉美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美欧在新的政策转向下很有可能选择不参与,无疑是会给这片地区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在可能出现的“全球化倒车”,习主席这次出访无疑是恰逢其时。中国在这样的时刻出现在拉丁美洲,会给拉美带来一个明显的信号: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和中拉经济合作,中国不会缺席。这次出访给拉丁美洲国家带来不仅仅是“中国信心”,也有着实实在在的“中国动力”。依照《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会持续加大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力争10年内双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双方投资存量达到至少2500亿美元;善用中拉合作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合作;同时在能源、气候变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实际层面的交流。
目前,中拉交流呈现出了积极、务实、立体的特性,而高层访问无疑是保持这种势头的一种良好方式。现阶段合作模式调整和发展,将会在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而随着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这两片在地理上距离最远的土地,终将在未来依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