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王营仓”这个名字,我很小就从父亲的口中熟知,但直到十四岁那年,才在县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看到了这三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
那是暮春五月的一天,我徒步三十里路第一次进县城,首先想去的就是烈士陵园,为看一眼那传说中的红军祖父。站在青松翠柏环绕着的幽静院落,我仰望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王营仓”,心里油然而生出神圣的感觉。祖父名列100多位烈士的第三位。
第一位名叫“李三合”,与我们邻村,是家乡最知名的烈士。据说,敌人抓他时,他与敌人对峙,整整折腾了一天,最终不幸被俘,牺牲得很惨烈,被敌人用铡刀当街杀害。牺牲前,他还张着嘴高喊口号,不少老人都亲眼见过。其兄弟、亲戚常来我家找父亲治病,每看到他们,我都油然而心生敬意。
我的祖父牺牲在离家乡很远的一个叫“照金”的地方。照金,位于今天的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是上世纪30年代由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打下的一块红色根据地。祖父就是他们麾下的普通一兵,也是根据地创建之初的老战士。
祖父牺牲时也很壮烈。听说,是一个早晨,大雾,游击队正在行军。作为侦察兵,祖父端支老步枪,走在前面探路。雾中,突然发现了敌情。情急之下,祖父“叭”地朝敌人开了一枪。枪响,游击队当即后撤,安全脱险。祖父未及开第二枪,就被敌人俘获。被俘后,就像后来影视剧所演绎的所有真正的革命者那样,宁死不屈,于是被敌人残忍地当众“砍头”。当时的“白军”,喜欢砍共产党人的头。祖父被砍头时,许多人都亲眼看到过。因此解放后,父亲和大伯父去照金找祖父,一打听“王营仓”,当地不少人都知道,很快就从黄土里挖到了祖父的遗骸。
也许,是对没见过面的父亲的依恋吧?父亲没把祖父送往烈士陵园,而是坚持安葬在家乡村外的祖坟里。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父亲都要带我去为祖父和列祖列宗扫墓。那张签有“毛泽东”三个龙飞凤舞大字的“革命烈士”证书一直在我们家珍藏。祖父的过早牺牲,让父亲成了“遗腹子”。父亲八岁那年,改嫁的祖母又因病去世,父亲就彻底沦为了孤儿。于是,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四处流浪,沿街乞讨,结果被国民党军队当“壮丁”抓去。后来,父亲趁乱逃脱,加入了解放军队伍,参加了著名的“兰州战役”,并随王震将军“凯歌进新疆”……
十日谈
我的红色基因
责编:郭影 王瑜明
战时交通员对敌斗争的故事,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