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乌镇连续举办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来自中国的声音与方案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重视。在今年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所有人都看到,中国正日益把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其远景发展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并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创新,这不仅惠及自身,还希望推动各国一起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如一位澳大利亚学者所言,中国巨大的体量和经济力量,使它能够探索一系列常常没有人去检验的创新方法,“中国人正通过前瞻性的探索,来积极绘制未来互联网地图。事实上,‘中国模式’的前瞻性正越来越被他国认为是‘极其卓越的’”。
“大佬”聚焦扶贫攻坚
12月4日上午,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论坛开始,18家企业及机构与13个深度贫困州县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围绕网络覆盖、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扶智、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开展帮扶项目,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论坛还发布了中国网络扶贫行动大数据平台。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互联网大有可为。12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脱贫工作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性业务,未来五年,将投入100亿元,探索出“互联网+脱贫”的新模式。12月4日,在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分别与两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签约“结对帮扶”,将用整个阿里生态的力量点对点帮助两地脱贫。
“科技是广泛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佳手段。”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副主席、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在教育、电商、金融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帮助脱贫,“能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更多贷款、保险等金融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机会有资源扩大生产,并通过保险,防止他们因病返贫。”
“我希望让全体乡村农民变得更加富有。中国的亿万富翁、千万富翁超过一百万,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农村,助力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京东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京东花十年时间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庞大物流网络,到今年底有500个物流中心,中国有60万个新农村,每个村有快递成员,实现了金融物流对全中国的覆盖。
WiFi万能钥匙全球轮值总裁李政分享了互联网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举措和经验:“不管是让农产品走出乡村,还是帮助偏远山区的孩子获得网络教育,或者把医疗服务与信息快速传递到偏远地区,基础网络建设是非常关键的问题。WiFi万能钥匙也希望在这方面出力。”李政认为,在此基础上,互联网企业还应发挥自身优势,让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贫困人口救助中。“以WiFi万能钥匙为例,我们可以分地域、对不同人群推送不同的产业、就业等相关扶贫信息,达到精准传递。”
人更需要深度学习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依然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业内人士普遍反映,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但人更需要深度学习。
“每个参与者都是伟大时代的缔造者和见证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互联网经济与中国经济一起进入“新常态”,人工智能正在崛起,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百度不断开放各种各样的平台,其中我们的深度学习平台,可以让任何人借助它来开发一些应用程序。”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会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首创“新兴独角兽展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两家在线教育巨头——VIPKID和沪江——同在其中,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度学习是目前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是学语言,而是在学习中提升孩子的领导力、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VIPKID创始人米雯娟说,“互联网为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我们希望用英语平台让更多中国孩子了解世界,为中国走出去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也希望用中文平台让更多外国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学好中文,并让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教育产品走向国际。”
米雯娟介绍,自8月VIPKID推出中文平台Lingo Bus后,已累积了美国、加拿大、埃及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学员,中文教师申请人数已超过4000人。Lingo Bus计划在未来三年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在线少儿中文教育平台,覆盖五大洲,影响五万名全球儿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沪江创始人伏彩瑞认为,未来十年,教育行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大规模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同时提供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他表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部替代人的智能,尤其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能够承担大部分知识传递的工作,但知识传递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工作,人格的塑造、‘三观’的养成等工作仍然需要人的引导”。伏彩瑞强调,没有哪家教育企业能够一家独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需求将更加分散,教育细分领域的创业者仍然拥有成功的机会。
“我需要中国”
一提起海归潮,以前的印象是“中国需要我”,似乎回国就意味着要抛弃很多东西,要做个人牺牲。但现在的情况则截然相反,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巨头,不仅能提供有竞争力的收入,国内巨大的市场更能提供广阔舞台。在今年互联网大会中的一场“乌镇咖荟”上,新老海归们热议这轮“回国潮”。
“中国很多公司已经快速追上来,甚至超过很多美国公司。像我们出国比较早的人,心中总有激情,我相信中国未来20年的崛起,如果能参与这个过程、做出贡献的话,对你的人生会有很大提升。”蚂蚁金服计算存储首席架构师何昌华说。
纽约大学(上海)经济学教授廖明自称是老海归,“我第一次回归是在十年前,第二次是一两年前,这次感觉有很大的不同”。他介绍,第一次回来是帮助外企开辟中国的市场,比如帮助联合利华在中国建立消费品牌,大家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消费力,“第二次回来的角色就变了,我变成帮助中国品牌去打开全球的市场,做这个工作感觉很不一样,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在国外怎样赢得海外消费者的心”。
作为阿里巴巴最年轻合伙人、“80后”副总裁、蚂蚁金服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常年飞行在杭州-硅谷的航线上,去美国看项目、挖人才,几乎成了半个科技金融圈的“猎头”。在他看来,2005年之前,要想从海外大规模引进人才非常困难,但在2005年,中国第一次回国的人数超过出国的人数。“中国现在所处的场景和世界的格局,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胡喜表示,许多海外人才都会惊讶,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会发展到这样的高度,这也是吸引他们回国的重要原因。
(本报乌镇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