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二个阿富汗
莫斯科大学外籍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伟说,普京把出访安排在宣布参选总统之后、举行年度记者会之前,凸显出他为外交成绩单“加分”的考量。在赫梅米姆,普京先与叙总统巴沙尔探讨了战况及日内瓦谈判进展,接着共同检阅了俄军分列式,并对俄军将士发表演说。在讲话的末尾,普京特意强调撤军不包括俄罗斯在中东最重要的两个军事支撑点——叙利亚的赫梅米姆联合基地与塔尔图斯港海军物资保障站(未来要成为海军基地)。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记者里普利认为,在经历阿勒颇收复战、代尔祖尔解围战、粉碎“伊斯兰国”最后抵抗,尤其当初俄罗斯决定参战的主要忧虑——阿萨德政权因极端组织和西方支持的反对派夹击而摇摇欲坠——已不复存在,俄军主力班师并不意外。
更关键的是,目前俄国内一直有人抱怨叙利亚已成为“第二个阿富汗”,空耗有限国力,普京的撤军决定正好回击这个说法,“我们不是阿富汗模式的溃退,而是叙利亚模式的凯旋”。有网民在《共青团真理报》报道下留言称,“将叙问题‘阿富汗化’与‘污名化’,是西方与国内反对派攻击普京政府的重要手段,但光荣撤退正是我们响亮的回击”。
现实拒绝“被嘴抹杀”
现实有时候会被人用嘴“抹杀”。9日,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联盟发言人表示,“在叙利亚取得对极端组织的胜利是国际联盟的功劳,而非俄罗斯或叙利亚政府军”。他表示,俄罗斯此前宣布叙利亚已完全从极端组织手中解放是夸张的。对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讽刺说,“几年来因为西方国家的努力,这些国家残垣断壁,哀鸿遍野”。
数据显示,自2015年9月30日正式参战起,俄军驻叙部队累计参战至少2.3万次,实施空袭约7.7万架次,消灭非法武装约2.8万人,其中包括2000名俄籍恐怖分子。在俄军的有力支援下,叙政府控制区从最危急时的1.9万平方公里扩大到7.8万平方公里,收复了阿勒颇、巴尔米拉、代尔祖尔等重要城市,为当下正在进行的日内瓦和谈赢得了重要筹码。
俄罗斯《国防》杂志强调,俄军在战场上的最大战果是切断了极端组织销售石油的经济来源,以及补充武器弹药的主要路线,切断了敌人的“续战”能力。
把握时局“完美抽身”
虽然战果丰硕,但俄罗斯很清楚自己是用有限兵力进行一场“有限战争”。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认为,俄罗斯在中东善用军事和外交组合拳,政策比美国更成熟。俄罗斯通过介入叙利亚局势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与盟友的关系,同时也改善了与埃及和沙特的关系。选择“见好就收”,俄罗斯试图就叙利亚问题达成相对有利的和平方案,也实现了“完美抽身”。
自从去年土耳其发生未遂政变后,俄土关系改善,这两个叙利亚问题“大玩家”成功地协调了立场。11月,叙反对派谈判代表、叙人民意志党书记贾米勒表示,叙国内政治进程要以所有外国军队撤离为前提,这番话实际替美国人说的,意在将取消俄军、伊朗革命卫队乃至黎巴嫩真主党的存在作为和谈的要价,尽管这看上去和当初要求巴沙尔无条件下台一样“脱离实际”,但普京却主动做出撤军的决定,其实在政治谋略上棋高一着,倒逼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目的是揭穿叙反对派及幕后金主的“假和平”图谋。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科尔图诺夫认为,俄罗斯、美国和一些中东地区大国将围绕叙利亚和平进程继续博弈,俄罗斯需要找到一种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机制。目前,俄土伊的“三驾马车”机制已在叙政治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