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一座公园的草坪上,竖起了一个白色的、高大的“和”字,远望,在绿树衬托下,煞是醒目;走近,却要仰头,才能够看全。
我喜欢这个字,除了这个字弥漫出的气息和意韵,让我温暖和平静,还因为儿子的名字里有这个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风起云涌,生机四起,滋润中的新生力量渴望成长。儿子降生时,我正好三十岁。下乡回城的风尘尚未褪尽,在城里想重新崛起的劲头已在心头萌发。面对着社会蓬勃的气象,给儿子起了个名:光捷。光是家庭族谱中排列的字,捷则表达了我期望儿子喜传捷报的心情。名字起好,向父亲禀报,父亲不语。
几天后,父亲微笑着对我说:捷是好字,但与光相配,便显得太过急切、快速,飞一样过去了。我选了一个字,和,选自《道德经》中“和光同尘”一词,意为与天地同存,与社会相和。
我很不以为然。这与“捷”字的进取、成功,相差太远,完全没有了“捷”字所表达的奋进的激情。但是,我还是服从了父亲的决定:这个琢磨了几天选定的字里,一定有他对孙儿的庇护和期待。
后来,我知道,《道德经》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想表达的是一种处世方法,希望人们锉去锋芒,收敛光耀,与时舒卷,这样,就会生活在安全之中。我了解了父亲的用心。但是,我还是更愿意把儿子名字中的一个“和”字解释为一种心态、一种气度、一种对身处世界的善意祈盼。
在汉字中,“和”是让人欢喜了几千年的字,应用最为广泛,最能表达人们心中对平安生活的向往,它和百姓的普通日子贴得最近,也是集中反映中国文化核心涵义的一个字。“和平”、“和谐”、“和顺”、“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把中国人心中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理想一字写尽。只是在一些反常的日子里,“和”字被抛向角落,甚至变成贬义字,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人与人之间不敢“和气”,一句“阶级斗争调和论”,其中的“和”字,几乎成了投降派的代名词。
可是,人们很快觉醒,没有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人的“和光同尘”,会出现怎样的姿态呢?
说来奇怪,当爷爷的,自从用“和”字给孙儿起名,自己火爆的脾气也改变了不少。60多岁的老人,一辈子受着我母亲的侍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时,却笑眯眯地抱着孙子坐公交车兜风,上了一辆红的,孙子要上一辆绿的,便下车,再上绿的。
不知道老人对孙子用了什么魔法,还是冥冥之中那个“和”字的灵气使然,他那渐渐长大的孙子,也真是平和一片,做事不急,待人和气,对长辈尊崇。
我儿子结婚前,有个紫砂壶制作传人,花一个月时间,烧制一把紫砂茶壶作结婚礼品,询问他壶上想刻何字?他的未婚妻晓丽随即答道“风和日丽”。我很欣赏这个词,不仅把夫妻各自的“和”“丽”两字融入其中,而且描绘出一派阳光平和的生活景象。在举办婚礼前,儿子携未婚妻开车两小时,去爷爷奶奶的长眠之地,向在天堂的老人禀报婚姻大事。我想,得知孙子今后“风和日丽”的生活愿景,爷爷一定会为当年起名“和”字而得意一番。光因有“和”而柔,“和”因有光而亮。
不久前,我们一家去日本长崎旅游,在原子弹原爆点上建起的和平公园里,参观各国赠送的祈盼和平的雕塑。我国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赠送了一座汉白玉和平女神像。我们在这座雕塑前沉思良久。光和告诉我,一个曾经侵害过我们的敌国,当他的人民遭受灾难,我们也应该伸出和平的手,既是对敌国的警示,也是对灾民的抚慰。
回国的邮轮上,收到一位朋友发自丹麦的微信图。他正在哥本哈根的街上闲逛,看到一座大商厦的门楣上,镌刻着一个很大的“和”字,传回共赏。他说,这可能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一个汉字。
一个“和”字,连接了整个世界。
我生活的城市,被称作历史文化名城,似乎可见到的“和”字特別多,从千年之前的六和塔,到近年开设的和茶馆,直至我家对门的和园小区。
在这样的街市里行走,父亲的影像便时时地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