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与我同龄的小站。
听母亲说,生我那年正是最困难的时期,母亲坐月子吃得最多的是父亲的同事从老家莱阳送来的一筐还没有熟透的梨子。也是那年,家里面宽裕的房子,被村里派驻进了十几个修建王松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我爷爷、父亲都是火车司机,说起来与这些修建车站的铁路工人还是同道,一来二往,很快大家就产生了一种亲近感。铁路工人每周吃一次白面馒头,伙房师傅总是偷偷地塞给我哥哥或姐姐拿回屋里一家人分着吃,帮我们一家老小度过了那段苦日子。
两年之后的1962年,在胶济铁路通车60多年后,王松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铁路工人也都离开,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我无法记得他们的模样,不知姓甚名谁,便将那份感恩寄托在一直陪伴我成长的王松站。
王松是一个不入级的等外站,两股铁道,三间站房,六个值班员,四位搬道员。不办理客运、货运手续,旅客随意上下车,上车办理买票手续,下车就直接回家了。车站既没有栅栏,也不设围墙,车站外边就是我们村里的地,出入自由,来去方便,很快火车站成了大家玩耍的好去处。村里人跟车站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很熟,站上经常聚集着很多人,谈天说地,信息在此集合,在此发散,成为四里八村的聚会中心。
不仅如此,小站还为当时相对落后封闭的农村,打开了一扇通往远方的大门,让现代文明的微风吹进乡亲们的心田。我去火车站一个是拿药——铁路医院的大夫定期到一些小站给职工看病送药,凭着铁路家属证也可以享受这个待遇——还有就是晚上到车站看电影。铁路电影队每个月都来放一次电影。电影队来自济南,相比农村的公社电影队,好片子和新片子多,因而每到车站放电影的时候,四里八村的人来得特别多,把小站广场堵得满满的。此时此刻,过往的火车司机会拉起长长的汽笛声,整个小站的欢乐随之传出很远很远。记得列车上还挂着一节邮政车厢,到站了工作人员就把车门打开,接受需要投递的信件。在乡村邮政十分不便的日子里,火车邮政给乡亲们带来很多通达之利,成为情思,沟通感情,大家连小家的幸福捷径。
1979年夏天,我参加高考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录取。为了把这个消息及时告诉在青岛机务段工作的父亲,母亲叫我到王松站请停车的司机给父亲稍去这个喜讯。9月3日,我去山大报到就是下午1点30分从王松站坐上青岛开出的301次列车,傍晚6点到济南。此后放假回家或返校,也是在王松站上下车。1983年大学毕业,本想坐着通往王松站的火车回家,可是,就在这年的春天,因为胶济铁路取直改造,王松站被废弃。当我回到家再去看王松站的时候,原址只剩下残垣断壁,车去人空。
从建设到拆除,王松站存在了22年,不知给周边村庄多少百姓带来方便,留下诸多记忆。也同那个时代经历了风雨,见证了历史。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山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山东,乘坐的专列都从小站王松通过。30多年过去,曾经的小站,连原来的地址都难以确认。还好,同村一位曾在王松站工作的哥哥,保存了一张拍摄于1979年冬天的工作照,可观小站全貌。这是十分珍稀的影像资料,我把它复制珍藏起来,留作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