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10日——“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日子,我走进了考场。
十二年的高中毕业生同场竞技,争夺一年的录取名额,录取率必然奇低(后来知道不足百分之五,空前绝后),可我还是信心满满。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中学课程学全了,又是重点中学的“尖子”(那时重点中学很少),优势巨大,不管录取率怎么低,考进第一志愿复旦大学都应没有悬念。我的同班同学也很优秀,大部分应考进本科。然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我录取在上海科技大学(一所“二本”,与后来的上海科技大学无关)物理系。一些同学没有录取,录取的也多为大专,本科仅三人,且无一人进重点大学。那时既不公布录取分数线,考分也不通知本人,重重疑团只能藏于心中。
入学后,老师给我们看了全班同学的考分,并作了说明,我才恍然大悟。
这次考试满分是400分,我得到350多分,是班上第一名,在全市也属于一流高分。但这年上海以25岁为界,分为“大年龄”和“小年龄”,录取分数线前者比后者高约100分(在全班同学的考分中能得到印证)。而且,因为担心后劲不足,不少重点大学不愿收大龄考生,考分再高也不予录取。这次高考不分“一本”、“二本”,许多大龄高分考生被重点大学剔出后,掉入上海科大篮子内。上海科大不信邪,觉得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悉数收进。
对大龄高分考生的两种态度孰对孰错,历史很快作出了裁判。两年后在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首次考试中,上海科大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大学,凭着1977级大龄优秀生的超强实力,脱颖而出,在全国名列前茅。消息见报,一片哗然。
中央有关部门很快知道了大龄考生遭遇年龄歧视等问题,要求各大学挖掘潜力,尽可能再扩招一些。但这又带来了新问题。那年大中专院校招生合并进行,一次考试以后按本科、大专、中专顺序录取。一些考分较高的虽未进高校,但已进中专,后来扩招进本科(甚至重点大学本科)的,考分反而较低,这就在另一层面上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现在看来,上述情况简直匪夷所思。历史地看,当时“文革”结束才一年,拨乱反正刚开始,出些乱象也难免。好在那些偏差在几个月后的1978年高考中都得到了纠正。当然,上海科大很难再招到一流考生,单凭我们一届学生在高校竞技场上昙花一现。后来组建上海大学时,上海科大被收编其中,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