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戏曲走出剧场 沪京昆融入生活~~~
戏曲走出剧场 沪京昆融入生活~~~
戏曲走出剧场 沪京昆融入生活~~~
戏曲走出剧场 沪京昆融入生活~~~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走出剧场 沪京昆融入生活
梨园繁花 处处绽放
赵玥
  脱下校服和便装,画上油彩穿上戏服,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因为各戏曲院团开设的普及课堂而有了一方学习和展示的舞台。昨天下午,上海京剧院开班已10年的普及推广课程“京剧跟我学”迎来了第20期结业汇报演出,这场演出不仅破了开课以来最多人次参与的纪录,还首次有了外国学员的身影。戏曲不再只是留存于舞台和影像里的表演艺术,而成了人人皆可亲近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虽说是零门槛的戏曲普及课程,但想要报名成功,手速可一定要快。这期“京剧跟我学”共有一千多人报名,首次报名者占了近八成,名额在信息发布后的48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上海京剧院还不得不增开了1个少儿旦角班和1个京胡零基础班,仍然供不应求,不少报名者只能被顺延至下一期课程。

  而在上海沪剧院开办的沪语训练营里,每到周末,大厅里都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等候孩子上课的家长,这个成立4年的平台几乎都是靠口口相传实现了如今的火爆场面。想送孩子学沪语感受沪剧文化,可没有拼手速那么容易了,小朋友们先要参加一堂免费的体验课,说是体验课,实则是面试课。沪剧院的青年演员会教孩子们说上海童谣,和小朋友互动,现场会有工作人员记录考察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力和嗓音条件等等,只有综合得分较高者才能接到入选通知,每80组家庭里大概只有10至15组家庭能入选沪语训练营。

  沪语训练营的墙上,挂满了小学员与沪语、沪剧结缘的故事,有些是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沪剧,有些纯粹是因为不会说上海话被家长送来集训,上过几次课之后不仅愿意张嘴说沪语了,还愿意在家反复练习沪剧唱段,无论是自信心还是个人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提升。体验课现场,一位非沪籍妈妈表示,沪语就像一把钥匙,希望孩子可以借此融入上海的学习生活,更好地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

  除了吸引市民走入课堂,院团们也在制造各种各样的“偶遇”机会。今年夏天,上海昆剧团推出的首季外滩·中央昆曲雅音会就为游客和市民在商圈里开辟了一处戏台,《牡丹亭》《长生殿》《红梨记》等经典昆曲选段轮番上演,让更多人对昆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上海评弹团的3名演员吴新伯、黄海华、陆锦花则组成了“60”、“70”、“80”后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来到静安区和闵行区的爱心暑托班给孩子们送上一份文化爱心餐。孩子们不仅可以从《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评话故事里了解评弹的表演技法,还看到摸到了演员们的演出服和琵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剧场之外,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正愈发成为点缀生活的一抹亮色……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第A03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雅加达之光
   第A15版:雅加达之光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百鸟入林 缂丝走心
梨园繁花 处处绽放
人人可亲近
戏曲普及如何“扩容”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2梨园繁花 处处绽放 2018-09-03 2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