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普及,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命题。由普至及,可观赏,可触摸;要亲近,要走心。一位家长说得好:传统文化,更要给孩子一个亲近的理由。
文化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然后成为一种修养。年轻人好动,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生情,就是让他们动起来。
欣喜地看到,扮演传播者的剧团、策展人、设计师,有了这层认识,动了不少脑筋,从受众的角度,给他们一个邂逅的机会,而后,日久生情,长相厮守。
上海昆剧团为吸引小朋友,特别是男孩子,周末的公益场先演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兴路二楼的演出厅里,赢得满堂的喝彩,留下满心的牵挂。“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中,非遗跨界设计师借生活中常用的搪瓷杯,将古拙的苗绣纹样推而广之。于是,孩子每日学习之余,有了“咿咿呀呀”的练嗓,多了点点滴滴的熏陶。
社会的进步,带来学科知识分工细化,人对文化的美感官能往往被忽略,席勒为此主张“审美教育”。活化在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更讲究创意和渠道。因此,要为沪上的文化从业者竖大拇指,他们担起这份责任,将心比心,正摸索出一条新路,让上海的“老底子”真正印入市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