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巫青和她的少年合唱团
彭瑞高 项玮
巫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 2013维尔特上海(闵行)国际合唱指挥大师班音乐会
  ◆ 彭瑞高 项玮

  巫老师一直忙得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也许在她看来,她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今天,我们终于读到了她和吴泾中学合唱团的故事。巫老师给予孩子们的,何止是音乐。或者说,当音乐撬开了人的灵魂之时,奇迹会发生。

  巫青家乡在重庆璧山,那才真是开门见山: 龙隐山、缙云山、金剑山、插旗山……她开课第一句话——“同学们,我也是大山里来的。”——不是矫情,而是实情。

  身在大上海,巫青为啥要说这话?

  因为她的学生,十有八九也是山里来、农村来的。她要他们知道:只要好好学,长大后也能像老师这么棒。

  她就是孩子们的偶像:台上一站,身姿那般挺拔;一开嗓,声音就跟歌唱家一样。这样的漂亮歌手,孩子们只在电视里见过。

  其实她的专业是钢琴。在上海教钢琴,时价已达几百元。可巫青明白,钢琴不是孩子们的菜,他们连普通乐器都买不起。她能给孩子们提供的,只能是“零门槛”的音乐。合唱就是“零门槛”:只要有健康的嗓子,你就可以跟我唱。

  不过,健康的嗓子变成唱歌的嗓子,还有长长的路要走。巫青带着孩子们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1 “有老师在呢”

  喝水的看重水源,教书的看重生源。

  巫青的少年合唱团,生源真的不怎么样。最多那阵子,她的学生84%都是外地农民工的孩子。

  那次她带他们去邻校交流。请来的一位教授,第一件事就是发歌谱,让孩子们做“视唱练习”,顺便摸摸底。邻校的少年合唱团十分钟后登台,已经能把歌子唱得像模像样;可巫青的孩子们,连歌谱都没看懂,上台后简直不知所措!

  这天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脸都黑了。巫青却说:“没事,有老师在呢。”

  “有老师在呢”,这是她的口头禅。她要孩子们把心放下,快快乐乐跟她唱歌。她常对孩子们说:“有我在,你们就有优势在。人家孩子要花钱学艺术,你们不需要。你们将来会有两条腿:一条是课堂上学的文化,还有一条,是巫老师教你们的艺术。”

  其实这天交流后,巫青自己也觉得丢脸:学生基础太差了。音乐需要灵性,他们没有;音质、音准,他们也没有。但孩子们就是这么个基础,怨,又有什么用呢?

  从这天起,巫青就开始琢磨:怎样在一张白纸上,带孩子们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她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寻找提高少年音准度的钥匙,以及合唱团节奏、律动的关键。她还拿一些有趣的比喻,来启发孩子的学唱灵感,用“小狗喘气”来教一种换气方法;用“打哈欠”来比照高音发声的姿势……

  这年节庆,吴泾中学合唱团登台演唱。虽然歌声还很幼稚,奖项也一般,但巫青已经看到曙光。

  2 递铁架的男孩

  跟这些孩子在一起,巫青的感情变得很脆弱。她无法想象,大上海还有这样一群少年。

  离开演出没几天了,那次排练很关键。可小D没来。巫青想,怎么了?小D一直很积极啊,他喜欢唱,嗓音也可以,平时连迟到都没有。这次是怎么了?

  第二天,小D被叫到办公室,一见巫老师,就显得局促不安。

  巫青问:“昨天你怎么没来排练?”小D低下头,避开老师的视线。“是不是身体不好?”巫青追问。

  小D轻声说:“不,我在递铁架子。”巫青问:“递什么铁架子?”孩子说:“递空调机的铁架子。我爸是装空调的。”巫青说:“你个子这么小,哪来力气递铁架子?”小D说:“我有力气!每个双休日,我都要跟爸去装空调机,我在底下给他递铁架子。昨天,爸接的活儿特别多……”

  巫青拉过孩子的手。看着他低矮的个子,细细的胳膊,手掌灰黑,隐隐还有一股铁腥味,她视线一下子模糊了,说:“以后有事要请假。还有,帮爸爸干活要当心……”

  这样的孩子,合唱团里还不少。有一次演完节目,时间很晚了,巫青亲自开车,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家。她发现,孩子们住得都很远,住房也很差。有个女生,甚至跟父母一起住在种植蔬菜的塑料大棚里!有的孩子外出演出时,还得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他们在台上唱歌,弟弟妹妹就坐在台下;分点心时,一个面包,还要掰一半给弟弟妹妹……

  这样的少年,巫青尤其不肯放弃。她喜欢他们。生活再艰苦,他们也迷恋着唱歌。她知道,如果合唱团把他们抛弃了,他们今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跟艺术走得这么近;而要是他们爱上唱歌,进而掌握一门艺术,那么未来,他们的人生就可能不一样。

  孩子们在巫青这里,于是就会学到许多比唱歌更重要的东西。他们一上台,就会“抬起头”“挺起胸膛”“笑着注视远方”;他们就会在心中默念:“我们是王者,我们是最棒的!”

  吴泾中学少年合唱团,慢慢的,翅膀就丰满起来了;一种效应,也渐渐产生了——在全区学生合唱节里,许多带队老师会祈祷,上台顺序抽签,最好不要抽在吴泾中学之后。因为,一旦排在“吴泾”之后上台,那落差就太明显了;跟那帮孩子相比,那眼神、那气质、那歌声……都不在一个水平上!

  3 “四川的请举手!”

  合唱团每次排练只有40分钟,时间当然金贵。因为巫青很忙,孩子们读书也很忙。

  但每次排练,巫青都要抽出5到10分钟时间,跟孩子们说说家乡的事。

  有一次,她突然大声提问:“家乡在四川的同学有没有?请举手!”好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家在安徽的有没有?”又举起了好几只手。“福建的有没有?”“江西的!”“江苏的!”……

  一圈问下来,合唱团学生来自的省份,占去大半个中国。

  巫青说:“请四川来的同学,唱唱你们的家乡民歌。”

  孩子们站成一排,放声歌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巫青说:“欢迎安徽来的同学,唱一首安徽民歌。”

  一个女生站起来,脸红红地问:“黄梅戏可以吗?”

  巫青说:“可以啊!”

  她当代表,唱了一段《到底人间欢乐多》。

  福建民歌《采茶扑蝶》、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江苏民歌《茉莉花》……也有些孩子唱不了家乡的民歌,巫青就会给他们补上。孩子们问:“巫老师你怎么哪里的民歌都会唱啊?”巫青笑而不言,说:“今天,我要教大家唱的是,贵州民歌《摘菜调》。”……

  后来,他们唱着这首民歌,拿到了银奖,拿到了金奖。

  民歌是巫青跟孩子们会心的桥梁。她要孩子们唱着家乡民歌,记住乡愁;她更希望他们唱着家乡民歌,用快乐战胜自卑。

  他们确实有些自卑。初中一毕业,他们就得离开上海,回乡去读高中。这时,正是他们的歌声最出彩的时候,遽尔离开,不免心生埋怨。

  巫青也舍不得他们离开。每到这个当口,她就会举办一场特别的音乐会,用音乐来帮孩子们渡过难关。

  他们会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他们也会唱:“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

  有不舍的拥抱,也有励志的击掌;有低声的哭泣,也有爽朗的欢笑……

  4 “边路传中”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琢玉成器,音乐可以有所作为。

  这是巫青带团25年的结论。你看,即使那样差的生源,她不也带着孩子们拿下无数奖项吗——上海市“布谷鸟”音乐节银奖、上海市学生合唱节二等奖、上海市古诗词吟唱大赛金奖第一名,还有一个突出的奖项:闵行区含金量最高、参与面最广的赛事——全区学生合唱节,每年参加这个赛事的中小学有一百多所,吴泾中学合唱团,竟连续8届获得一等奖!

  这支少年合唱团,也成了远近最光鲜的一支团队。许多孩子从这里脱颖而出,告诉人们:艺术确实会占去你一点时间,但它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小F上了初三,按理说,她可以不参加合唱团活动了。但她不。她一直在合唱团里唱到毕业。后来她考进了北大。小F说:“在合唱团这些年,我已经离不开它了。跟着巫老师,亮起嗓子唱歌,挺起胸膛做人,学习成绩也噌噌噌上去了。”她还说:“你们知道吗,唱着歌踏进北大校门,那感觉有多好;那一刻我脑子里想的,就是她——巫老师!”

  小Q也是这样。她在合唱团当了3年团长,气质越来越好,歌声越来越亮,成绩也越来越出众。2017年,她考进上海一所重点大学新闻系。那天母校请她回来,跟学弟学妹说说心里话。她说着说着,就站起来,向巫老师深深鞠了一躬!

  还有的孩子,在合唱团里打下扎实基础,从此走上艺术道路。小H毕业后,考上北京舞蹈学校现代舞专业,能歌善舞的她,现在成了某机构的音乐舞蹈教师。还有小Z,当年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合唱团熏陶数年后,发奋进修,现在每年都评为“十佳歌手”……

  巫青常拿这些学哥学姐做榜样,给小团员们讲故事。她说:“如果把大学门比作足球场大门,那么,你们用课堂文化知识参加高考,就是‘中路进攻’;而合唱团教给你们的本领,就可以用来‘边路传中’。好多哥哥姐姐,都是‘边路传中’加上‘临门一脚’,最后把球打进大门的!”

  5 没有钱,但我们很富有

  巫青的少年合唱团出了名,许多国内外同行都来请他们比赛。可惜他们去不了:没有钱。

  2013年,他们被推荐去维也纳参加一次世界少年合唱团比赛,每人需交3万元。巫青召开全团会议,问:哪些同学想去?结果,只有3个孩子举手。

  今年,他们又被推荐去广州参加一次全国少年合唱比赛,每人需交2000元,最后也没去成。

  这样的费用,就属于“巨款”了,学校肯定花不起,家长更拿不出。

  某次歌咏大赛结束后,又一次斩获金奖的合唱团少年,在夜色中凯旋。巫青笑着问孩子们:“你们现在最想要什么礼物?老师满足你们。”孩子们“哇”地欢呼起来。最后的回答是:“巫老师,带我们去吃一次肯德基吧。”

  就在吴泾镇步行街上的肯德基小店,合唱团少年每人要了一份炸鸡套餐。看他们吃得那样开心,巫青却想流泪。

  她想说,委屈你们了,孩子!每次出去演出,往返几十里路,学校能提供的,就是每人一瓶水、一只面包。即使是那种最便宜的面包,你们也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还嫌不够,问老师“能不能再给一只”……多淳朴的少年啊。

  这些少年,其实知道自己的合唱已达到何种水平。输送出去7个同学,他们所在的男童合唱团,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巫青带领的孩子,在与维也纳最著名的童声合唱指挥同台演唱《音乐万岁》后,也得到了最高的赞赏……

  “我们没有钱,但我们很富有。”巫青和她的孩子们,有时就会迸出这样一句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新民健康·专版
   第A14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影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2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巫青和她的少年合唱团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A24巫青和她的少年合唱团 2018-09-09 2 2018年09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