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推出采自申城校园里的几位优秀教师。他们是上海20多万专任教师的杰出代表。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践行着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的崇高追求。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
她要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有说不尽的教育故事。年届九十,对于教育事业,她永远充满青春热情。
中华传统启蒙孩子
最近一次采访就在开学前几天。“我小时候是没有暑假作业的。我当了老师后也从不布置暑假作业。”这是于漪老师在出席教育启蒙论坛时对记者说的话。放暑假嘛,多看看小说,不比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更有用”?她说,看到有小学生每天忙于一叠叠的习题之中,每做一道题都必须有标准答案,连语文的遣词造句都有一个标准放在那里框死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如,有个孩子写“水很活泼”,因为他看到了大自然里的潺潺流水正欢快流淌,但一翻答案,如此回答却是要扣分的。
于老师坚信,教育是引导、影响、陪伴孩子走向有价值的人生道路,而能完成这一重任的,只有语文。她认为,自己一辈子从事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启蒙。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成人的问题。对孩子的启蒙,一定是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
把每个学生当宝贝
六十年前,她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四十年前,饱经风霜的她毅然选择重返讲台,她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再次提出过相当重要的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到了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
前不久,8卷21册《于漪全集》首发,以“一辈子学做教师”为主线,立体展现了这位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是首部当代教育家作品全集。于漪说:“我是一名草根教师,时代的需要造就了我。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师身上的千钧重担。教师们都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家国情怀、危机意识,把每个学生当宝贝。人教好了,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坚持不唯书不追风
于漪常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是共产党员’‘这是组织交给的任务’这两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1985年,于漪老师走上了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提出了三个“制高点”、三个“瞄准”的要求。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国家需求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站在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高度;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显示出中国教育的实力和竞争力。正是在这个理念支配下,于老师不断通过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如今,9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仍主持着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工作。她始终在为育人的事业铿锵行走、呼吁呐喊。当新课改启动、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显现、当语文教学徘徊不前时,她的谏言从不缺位。她有着强烈的理论渴求,但她从来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研究,是一个始终不曾离开教育教学一线的研究者。不唯书,不唯上,不追风,不媚俗,实事求是,旗帜鲜明,这就是于漪的教育风格。她说,自己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首席记者 王蔚
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卞建鸿
培养更多世界技能冠军
11年前,一所由七校合并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没有一个重点专业,开设的专业严重落后于市场,毕业生求职无门;当时社会对职校学生的印象普遍是“成绩差、懒散,还经常打架”。面对艰难困局,卞建鸿接过了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的帅印,提出“让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从这里起步”,要将学校变成一所能多培养出一些世界技能冠军的“金牌”学校。
社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于是,卞建鸿对“作坊式”的汽车专业进行了结构调整。他亲自带领团队开展调研,一家家企业跑,一所所同类学校拜访,最终锁定汽车维修最缺的钣金工作为主攻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然而校内实训设施满足不了专业发展的需求,本土师资又难以支撑转型,卞建鸿又开始“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通过校企合作,将世界著名汽车修复企业的培训中心搬进校园。他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引进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他还瞄准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英国汽车工业学会授权的汽车车身修复认证中心。他把行业大师、一流技术精英请进来常驻学校,并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培训。作为一校之长,他更是一心扑在学校里,师生们见到校长如此拼,也都铆足劲努力跟上。
卞建鸿潜心育人,所带领的师生团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汽车专业学生代表中国连续参加了第42、43、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比赛,收获了优胜奖、银牌和金牌,填补了我国中职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金牌的空白。
提高校长领导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专业群建设,优化教学团队,提升办学能级……卞建鸿和同事们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使得学校的汽车专业群成为上海领先、国内一流、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品牌专业,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和动漫游戏专业也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和适应产业需求的品牌专业,近几年每届的毕业生都成了“香饽饽”。2016年学校成功创建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2015年,卞建鸿又一肩挑起了另一所全国唯一公办中等音乐职业学校——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校长的职务。他积极推进校际、校企合作,引进优质资源,短短三年时间就使学校走上了正轨,再次为现代音乐职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报记者 易蓉
浦东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
点亮每个残障孩子的生命
普通学校择优录取,特殊教育学校却是“择差”守护。30年前,周美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进陆家嘴聋哑辅读学校,开始了她的特教生涯。她甘当特殊孩子王,为智障、听障、脑瘫孩子开拓“全纳教育”;她探索创新,引领团队发展,以科学、专业的教育,把特殊教育学校变成残障孩子的“加油站”。
曾几何时,残障孩子被歧视,被认为是“社会包袱”。她遇到过行为失控的孩子,甚至被学生“扇过耳光”;遇到过因天生发育缺陷、反应迟钝、行动笨拙甚至生活难以自理的孩子。残障孩子却各有各的特殊性,各有各的生活艰难,周美琴也曾委屈过、烦恼过,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守护着自己的事业,用爱与智慧点亮每个孩子的生命。
由于中重度弱智教育在我国起步晚、时间短,长期以来是一无教材、二无现成的教学模式,按老思路、老办法教学,很难获得好的效果。作为学校的带头人,周美琴认识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是一切的基础。因此,她身体力行,开始了漫长的进修路,完成了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业。她在特教一线持续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还被华东师大聘为本科生专职导师,并编写了11套校本教材,主持多个重点课题。她还注重师资团队的培养,过去10年她每年都从华师大引进特教高材生,并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队伍;她带领青年教师一起探索,研究中重度弱智儿童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综合教学”、“感觉统合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教、结对交流、专题培训、实践锻炼、教育考察等形式,托举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
在国内率先尝试脑瘫学生集中教育,周美琴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贴近学生和家长,边做边悟、边摸索边实践,提出“医教结合”理念,引进专职治疗师和医生,让“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取得了切实的效果。她领衔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团队创设的“脑瘫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全新特殊教育体系,对我国脑瘫学生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荣登全国教科研成果评选最高领奖台。她常说:“孩子们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本报记者 易蓉
上海市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
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她不是愉快教育的始创者,却是愉快教育的坚守者,这份坚守一守就是18年。在一师附小73年的历史上,鲁慧茹是第六任校长。自2001年她掌舵学校起,一直在为“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努力。
“愉快教育的‘愉快’与‘刻苦’并不矛盾。这两者之间还能相互促进,循环往复。‘幸福童年’,是一种身心愉快的体验,更是一种向往成长发展的心理满足。”在鲁慧茹看来,深化“愉快”的关键之一,就是从儿童德育入手,在学生心灵中植入核心价值观,让它成为每个孩子的行动基本原则和生活态度。
在一师附小,每个孩子的德育成长都和“明理” “实践” “分享”三个模块息息相关。比如,一年级的“读童谣”,为的是让孩子明理,学校为此制定了十大基本礼仪;四年级的“我阳刚,我聪慧”,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五年级的“我毕业、我感恩”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分享”。鲁慧茹说:“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形成与道德相关的基础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这是道德的种子。”
怎么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宽泛些、更有兴趣些?现在一师附小有了20%的自主时间用于开展学校的校本课程,以自选课程、走班学习、混龄合作为特色。学校开发了60多门自由选择的拓展课程,涉及科技、艺术、健身、人文、生活等五大板块。每周二下午,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孩子跨年龄走班,每个孩子可以从课程菜单中选出自己喜爱的课去学习。针对各个课程社团中的“拔尖人才”,学校还专门为他们设置了“特需课程”。小巢同学在儿童诗上展露出一定的特长,学校就为这棵好苗子特别请来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每周一对一辅导。待他毕业时,学校破天荒地为他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
这么多年来,鲁慧茹带领一师附小与愉快教育研究所一起合作探索,将原先课堂的“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她一直鼓励老师们思考:你的学生在课堂里能改变多少?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于是,学习活动单、学习反馈表等新的教学手段走进了一师附小的课堂。从此,课堂变得更有生命活力了,教师变得更有专业能力了,学生也变得更能主动求知了。 本报记者 马丹
金山区松隐小学教师丁向阳
把家访作为教师的基本功
“27年如一日,营造农家学子成长乐园。”这是周边镇上和村里的百姓对丁向阳的评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上海市“十佳”优秀班主任、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优秀班主任……一大堆的荣誉既是对丁老师的褒奖,更是见证了他长期以来为都市乡村教育所付出的心血。
去年9月的一天,为了家访一位姓蒋的学生,丁老师来到一个偏远的村庄,一进村就看见蒋家门前停着一辆警车,屋里传出了吵闹声。原来是这位学生的母亲埋怨公公把孩子惯坏了,公公埋怨儿媳妇只顾打工赚钱不管孩子,两人越吵越凶,便打了110。此后一段时间,丁老师利用下班后或双休日,多次做这位孩子母亲和爷爷的思想工作,明确了孩子平时的学习管理主要由母亲负责。丁老师还组织了一个特别的助学小组,帮助这位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小金同学是丁老师从一年级带起的,五年中,是丁老师一路扶持着他走向阳光。孩子的父母离异,由于祖辈也要打工,就经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小金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从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于是,丁老师走进孩子的家庭,和孩子的母亲交心长谈,邀请她到学校听课,还推荐她成为学校家委会的成员,使这位母亲学到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新知识。后来,孩子有了新爸爸,丁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及时和家长一起制定了教育孩子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此,小金在各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了。
“与家长沟通只用电话‘一线牵’是远远不够的,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更多的是需要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班主任要始终把家访作为职业的基本功,走进每个孩子的家庭,进而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心里。”这是丁老师当班主任感悟最深的一点。
首席记者 王蔚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
读懂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
作为上海唯一一所十年一贯制的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一块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该校的第四任掌门人就是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徐红。在她看来,每一个孩子都应被视为独一无二的精灵,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作为精灵的守护者,老师必须去认识每一个孩子,读懂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
直升高一理科创新班的韩佳恒是学校里的小“名人”,他的走红并非因为是应试的“学霸”,而是他对天文学知识孜孜不倦的探索。2015年11月,韩佳恒开通了自己的天文学微信公众号“从窗户看宇宙”,坚持撰写天文科普文章。徐红校长得知后特别支持他的这一爱好。
“教育真正的作用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将孩子们的潜能激发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徐红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护长容短”。她认为,要珍惜孩子的每一分天赋潜能,哪怕与当下应试评价不匹配,也要小心呵护它,不能让这样的天赋被扼杀掉,要宽容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个性甚至短板。
学校的数字化记录平台会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可能。除了文字记录,学校还为每一个学生摄录了微视频,从一年级到高中,每两年录制一次,每一次都询问五个问题:你每一天到学校什么心情?你对哪门学科最有兴趣?你学习哪一门学科最轻松?你遇到困难会首先求助谁?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的孩子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可能要12年,但有的人可能只需要9年或10年。”徐红说,“试验田”实验的其实就是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来进行教学。为了编写适合的教材,学校的老师们将小学至高中阶段使用的所有教材打散,寻找出500多个知识点再重新编撰。从2010年开始,徐红提出建设“特需课程”。她解释说,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型课程,而是由学生提出需求,学校为其量身打造的课程。从最初每年只有7名学生选报了这门“特需课程”,到如今每年有超过百位学生申报成功,目前已有50%的学生可以凭兴趣提出“特需”,教师为其“特备”个性化教学方案,学校“特供”学习环境和资源。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