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人工智能元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10位科学家讨论着一个天马行空的话题,他们称之为“人工智能”。其中有一个叫司马贺,这是赫伯特·西蒙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是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他获过图灵奖,也赢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纽厄尔合作开发的“逻辑理论家”,被视作第一款可工作的人工智能程序。这个传奇人物的身上,似乎集纳了人工智能的“天性”:开放、包容、多元、跨界。
2018年,第一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人们为了人工智能的神奇魔力而来,也为上海的城市魅力而来。还是那几个词:开放、包容、多元、跨界……
学界大咖们来了。霍金的得意门生、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奠基人艾伦·尤尔觉得,大脑就是一台合成仪,我们用它合成整个世界,脑科学的进步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提醒,人工智能的潜力远不止于提升计算能力。
企业家们来了。一些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在上海签约,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在上海设立人工智能研究机构。马化腾说,上海具有从智能芯片到智能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提供最丰富的大数据和应用场景。马云说,在未来,即使大部分的人工都能被取代,而体验和服务却不能被取代,上海的服务业水平和人才素养,是未来发展的先机。
而上海,正向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才与企业敞开怀抱。大会期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22条细则聚焦人才、数据、资本三大重点,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了。踏上返程的“最强大脑”们,下一次上海之行很快就会到来;又或者,他们日程表上的大把时间,已经定格上海。在一个被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时代里,我们一定会在上海常常见!本报记者 董纯蕾
(相关报道见第4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