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强大脑”,上海常常见
董纯蕾
  浦江西岸的人工智能公园,今天迎来第一波公众游客。过去3天,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最强大脑”们,为了让机器的“大脑”变得更强大而在这里“脑洞大开”。

  1956年,人工智能元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10位科学家讨论着一个天马行空的话题,他们称之为“人工智能”。其中有一个叫司马贺,这是赫伯特·西蒙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是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他获过图灵奖,也赢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纽厄尔合作开发的“逻辑理论家”,被视作第一款可工作的人工智能程序。这个传奇人物的身上,似乎集纳了人工智能的“天性”:开放、包容、多元、跨界。

  2018年,第一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人们为了人工智能的神奇魔力而来,也为上海的城市魅力而来。还是那几个词:开放、包容、多元、跨界……

  学界大咖们来了。霍金的得意门生、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奠基人艾伦·尤尔觉得,大脑就是一台合成仪,我们用它合成整个世界,脑科学的进步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提醒,人工智能的潜力远不止于提升计算能力。

  企业家们来了。一些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在上海签约,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在上海设立人工智能研究机构。马化腾说,上海具有从智能芯片到智能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提供最丰富的大数据和应用场景。马云说,在未来,即使大部分的人工都能被取代,而体验和服务却不能被取代,上海的服务业水平和人才素养,是未来发展的先机。

  而上海,正向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才与企业敞开怀抱。大会期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22条细则聚焦人才、数据、资本三大重点,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了。踏上返程的“最强大脑”们,下一次上海之行很快就会到来;又或者,他们日程表上的大把时间,已经定格上海。在一个被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时代里,我们一定会在上海常常见!本报记者 董纯蕾

  (相关报道见第4版·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健康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ZF01版:中缝4-21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上海高地”
“最强大脑”,上海常常见
构建更有活力产业生态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强化实战演练 强化环节排查
准备好了吗 和“钢铁侠” 并肩去工作
支持跨境贸易已融入银行DNA
“纸媒人”如何成“全媒人”
“主力军”加快进军“主阵地”
报头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最强大脑”,上海常常见 2018-09-20 2 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