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
美国联邦政府不是会议召集方,甚至没有派代表参会。美国联邦政府对气候变化的漠视遭到峰会与会者,尤其是美国地方政府、学术界和企业代表强烈批评。
加州州长布朗和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使、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等知名人士表示,在美国联邦政府袖手旁观的情况下,很多州、市、企业和社会团体正在地方层面“自下而上”积极推进气候治理。美国前国务卿克里称,这表明“美国民众并没有退出气候协定”。
“自下而上”的另一个体现是,参会代表多是各国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次国家”主体,他们在展现低碳发展意愿的同时,也共同呼吁各国在国家层面拿出政治意愿,合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
“时不我待”
与会代表在峰会上警示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希望唤起国际社会“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在气候治理上加快行动。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环境科学教授约翰·罗克斯特伦等专家认为,近年来地球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全球气候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发生变化,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他们强调,各方需要在《巴黎协定》的基础上加快行动,超额达成减排目标。
相对于“低碳”概念,“零碳”概念更值得推崇。一些与会城市提出各自时间表,谋求实现碳排放完全被自然界吸收的碳中和目标。
“我们承诺”
“我们承诺”的声音在峰会主场和分会场接连回响,与会各方作出了500多项承诺。
全球100多名地方政府领导人及企业高管承诺,各自所管辖的地区或机构最迟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60多名地方政府领导人及企业高管承诺,各自所管辖的地区或机构于2030年前实现交通零排放;488家企业承诺自主设定减排目标;近400家投资机构承诺向低碳转型进程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典范”
中国代表团在峰会期间举行“中国角”系列活动,分享中国经验,发起“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倡议,举行“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启动仪式。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行动倡议及绿色基金引发多方兴趣。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事务上作出了庄严承诺,一直重诺笃行,为全球树立了典范。 李飞虎 吴晓凌